本报记者报道 最近一些媒体围绕鲁迅的争论,其中,很多无学理性可言,这引起了一些鲁迅研究者的深思。在日前于鲁迅纪念馆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不少学者就如何让鲁迅研究更为学理化发表了看法。 鲁迅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王锡荣首先介绍了北京的一些鲁迅研究专家对最近围绕鲁迅的一些争论的看法,他说,王富仁、林飞等鲁迅研究专家认为应该把目前对鲁迅的批评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知漫骂,其实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嗤之以鼻,另有一些则是严肃的学理性的探讨,需要认真对待。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中杰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目前对鲁迅的批评可以分为学理的批评和文字的批评两类,学理的批评有,但比较少,更多的是一种文字的批评,甚至是一种无知的批评,在鲁迅的文章都没有读全更远远谈不上读懂的情况下,胡说一气,讹误百出。吴中杰认为,鲁迅绝对不是不可以批评,但鲁迅无疑还是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对他的批评和研究应该建立在学理化的基础上,根据事实来进行。 针对目前出现的此类“文学批评”,与会学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批评。一位学者引郁达夫名言“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怜的物种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却不知尊重爱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来表达他对目前一些对鲁迅庸俗浅薄的批评的不满。另有一位学者则举出现在一些批评鲁迅的文章中不负责任甚至是胡说八道的地方,比如有文章说促使鲁迅弃医从文的那张“幻灯片”根本不存在,是鲁迅自己编出来的,但一些最近的研究清晰地表明了那张“幻灯片”的存在。复旦大学青年学者郜元宝针对一些认为鲁迅根本没什么好研究的了的说法,认为鲁迅其实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话题。即如对鲁迅的“文”的研究、鲁迅的语言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独特性的研究都还有众多可以开掘的话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杨扬则针对鲁迅对当代作家和文学已没有多少影响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当代不少作家都很深地受到了鲁迅的影响,比如说残雪。上海大学的一位教师也反驳了那种认为鲁迅已不被当代青年人所接受的看法,认为这很多时候是教师如何去影响学生的问题,而不是鲁迅自己的问题。 对于最近出现的围绕鲁迅的争论,与会学者认为,这些争论也提示出了鲁迅研究乃至整个社会文化领域里的一些问题,让人们更加认识到加强鲁迅研究的学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王文英认为,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对鲁迅的研究确实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时代正在飞速发展,对鲁迅的研究也应该有新的视角、新的发展,这次争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加强鲁迅研究学理化建设的一种推动,有一定的积极性。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认为,目前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同鲁迅确实有隔膜,这和以往的鲁迅研究不无关系,鲁迅不是一尊过期的神,研究者应当以“走近鲁迅”的视角,让鲁迅重新变得真实可亲。上海大学的一位学者则指出,这次围绕鲁迅的争论暴露出学界在文学价值、文艺批评标准等问题上的分歧,值得认真对待和探讨,不能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