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背景和辨析 在没有进入本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两个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展开简略的讨论。其一是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精神终结论,其二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下的合法性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现代性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文学的主导任务,也使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传统观点认为现代性精神主要是指启蒙叙事、人道话语和理性精神。这些现代性特征被八九十年代的不少作家的文本所破坏或曰解构。评论界对这些文本和作家褒贬不一,不少批评家从这些文本中得出现代性精神已经终结的结论。该结论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那就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给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的物欲膨胀、道德沦丧,旧的矛盾也趁机从地底浮出地表造成的一时的价值混乱现象。人们大都把责任归罪于市场经济。对此应客观分析。事实证明,市场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与现代化建设,它应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它确实极大地改变了现实和文学的面貌,我们又如何认识这个“改变”呢?首先,我们认为它不能作为现代性精神终结的依据,相反,它正是重铸现代性精神的起点。市场经济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人文精神失落,它开放的态势,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基础,文化的多元恰恰是一个民族文化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其次,应该把现代性精神放在历史中考察,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开放性概念。五四、建国初期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要求决定了该阶段的现代性精神的不完整性、主观性、狭隘性。新时期、特别是世纪之交,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经济成了首要任务。现代性精神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补充新鲜血液,为现代化的合法化提供人文资源和智力支持。最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它贯穿当下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现代性精神的追求是为了在物质和精神财富之间寻求平衡,促使社会健全发展和与人格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性精神在当代现实与文本世界并没有真正终结。现代性精神在转型期社会中正在发生激烈的分化和重构,这个趋势在世纪末的文本中表现得的尤为明显,也是这些文本的主要价值。 那么现代性精神终结论的内在艺术冲动是什么呢?这就牵涉到上文提到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八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的全球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继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之后的又一主要的文化精神和文艺表现形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渗透愈益深入。中国文化和文学毫无例外,也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中国是否就真正地走进了后工业时代,具备了后现代语境了呢?这个问题关系到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合法化的关键。后现代主义是否只能在后工业社会中才能够存在呢?这个问题又关系到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如上所述,中国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并没有进入后工业社会。但由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在世界各国的时间上的差异性,使社会发展除了时间上的延续性外,更多地以空间并置的形式存在。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球化趋势使这些社会形态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前工业、工业社会不可避免地具备了某些后工业社会的土壤,成为后现代主义萌芽、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文本,像先锋小说、王朔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和一些典型文本或多或少地具备了某些后现代因素如反文化、反中心、反权威、非理性、零散化,解构宏大叙事、启蒙主题、科学主义、人道主义等。但是,把这些小说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并作为鼓吹后现代主义的借口未免夸大其辞。因为这些因素严格地讲并不是这些小说的主要精神,只是作为小说的表征,以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这一点,将在后文结合文学现象详述)参与当下现实的言述。 当代西方学者大多对后现代主义持批判态度。哈贝马斯就主张以现代性对抗后现代性,他认为启蒙以来的理性也未被完全消解。而且,“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任务”,它是向未来敝开的,它的启蒙理想尚未实现,它的使命尚未完成,它的生命远未终结。(注:哈贝马斯:《现代性对抗后现代性》,New German Critique,No.22,1981。 )柯勒和利奥塔德以现代性为参照系,认为后现代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和文学精神和风格。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学者杰姆逊虽然对后现代主义肯定有加,也坚持认为后现代主义只有与各国具体语境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因此,后现代主义是个较为复杂的文艺现象。在我国,与著名学者王岳川、王宁对后现代主义冷静、客观介绍不同,陈晓明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批评家在一系列论文中强烈的鼓吹后现代主义,对一系列当代小说文本进行了后现主义方式解读。另一批学者则对后现代的合法化持否定态度,像孙绍振就说过:“它的出现,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一场令人震惊的文化灾变”,它是“一个残酷的文化杀手”,“只会使我国的文化界进一步地冷漠化”。(注:孙绍振:《“后现代”之后》,《小说评论》,1994年第4期。)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艺术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过,由于各国的具体语境的不同,其表现形态也各不相同。我们不应该像躲避洪水猛兽一样躲之不迭;也不应该对之盲目追随。之所以到目前为止,对后现代主义还没有定论,主要原因在于批评家人为地把现代性精神与后现代叙事对立了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到叙事态度,不同程度地忽略了文本中蕴藏的精神境界与价值观念,有意无意地误读了小说文本,实际上,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只能用当下的现代性精神对后现代主义中国化,小说才有可能获得突破。以下我将结合世纪之交的现实主义小说,试图对现代性精神和后现代叙事的结合进行必要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