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使发生过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但是,有些人物和事件幸运地构成了历史,而有些则注定了要被彻底遗忘。借鉴以往的历史内容及其书写方式,现在再来看刚刚尘埃落定——这话说来可能还嫌为时尚早——的分别以王朔和余秋雨为中心人物的文学争论(事件),似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总觉得既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又不是轻率的遗忘便能真正完全地了事。事情或许并不那样复杂,也不如此简单,只是有些别样的言说需要强调或明确而已。 这两个人都是名人,并且都是以其看家本领——写作——而一度连着数度闻名,名声之大用惯常所说的如雷灌耳也不会有丝毫夸张的成分。大凡名人又都不免于两种遭遇,或者被捧,或者被骂,无论被捧还是被骂,结果总是一样的,那就是更加有名。当然,王朔和余秋雨并不需要因被捧或被骂而追求名声。有时,他们也捧人(如替别人作序之类),甚至也骂人(大多出于不得已,像王朔那样“逮谁灭谁”是很少见的,这方面余秋雨的表现算是名人的常态),如果说名人捧人并不稀奇,那么名人骂人就大小要算作是一件新闻了——市井阿三骂人是不会有文化价值或微言大义的,也不会有新闻价值,如是王朔或余秋雨可就不一样了。总之,名人总是要与捧和骂这两个字遭遇的,王朔和余秋雨也概非能外。谁叫他们是名人呢? 再稍加分析的话,在名人的被捧、被骂和捧人、骂人之中,被捧和捧人都很正常,前者是他们理应获得的一部分社会待遇,后者则是他们应当承担的一部分社会责任,两者合成他们的社会权利和义务。比较起来,难免要令人大惊小怪的是名人的被骂和骂人。名人的被骂(暂不追究这骂的动机),说明有人要向权威挑战叫阵了,这是很不容易的,需要非凡的勇气(因为大凡骂名人者,是以非名人即凡人、平常人居多的,在公众场合,他们一般都要比名人胆小,处于弱势,没有特权),除非泼皮牛二,骂名人你得拿出证据提出理由来,这个证据和理由也就是名人被骂之所以会形成社会轰动效应的真实原因——对于名人被骂,人们第一个反应是要问“骂什么”或“为什么骂”,其次才会是“谁”骂,首先受到关注的总是名人。而名人的骂人,那就更需要完全充足的理由了,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名人是不会、不必也不屑于骂人的——职业骂家李敖除外(既以骂人为业,那还有何话可说?),名人骂人所受到损害的往往倒会是自己。干嘛呢,生这么大气?所以名人都在控制着自己内心骂人的冲动和欲望,如此,则一旦破口大骂,未免就会惊天动地,夺人耳目;同时可以想见,名人得为自己的骂人预留余地,扎紧阵脚,并多方设法以防授人以柄,否则,一不小心被人反扑,就会遭致失态或小题大作、以势压人、得理不饶人之讥,危险性很大。可见,名人的被骂和骂人,都属于少见的特殊现象,碰上了,那就成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中心事件了。 果然,我们现在正在谈的两位主人公,名人王朔和名人余秋雨,恰恰都是因骂而再度辉煌成为中心人物的。两人的不同在于,王朔因骂人而成媒体宠儿,余秋雨则由被骂而成为舆论焦点。他们原本都是公众瞩目的社会名人,这下可好,他们主动或是被动地逸出了名人生活的常规,终于搅起了一场众说纷纭的波澜。除了两位当事人和直接相关者以及按捺不住挺身杀入骂战之中的好事者以外,还更有人劳心费神地试图要在其中辨出个是非曲折评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当然是非分不清,也根本不会有结果。名人是特定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名人的被骂和骂人现象中,具体起因或细节往往并不重要。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名人的特定社会文化属性才导致了他们被骂和骂人的结果,也就是构成他们的被骂和骂人的根本诱因。骂的结果早已预示或预设在了名人之成名人之初,不过那时只是蓄势待发而已。这未骂之前的时间或许是漫长的,但必骂的结局却是注定了的。所以名人的被捧和捧人常见,而被骂和骂人就相对少见了。但这也就使玩味名人的被骂和骂人中的社会文化含义显出了非同一般的趣味——你能从中看出什么? 先说王朔。王朔的骂人事业并非始于九十年代,虽说他的骂名迟至九十年代末才有了不同凡响的知名度,实际上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已经赤裸裸地露出了骂人的迹象。对此,人们注意到了,却还没有以骂人视之。这其中的不同在哪里呢?概言之,一是骂人的方式不同。九十年代用的是直截了当、淋漓尽致的批评文章,八十年代却是用虚构想象、曲折暗讽的小说创作。二是骂人的对象不同。九十年代大多针对具体的个人,一旦开骂必指名道姓,让人回避不得,心里恨恨的,也比较尴尬,很有点不知如何应对的窘迫;八十年代则基本上无所指名(总不能利用小说攻击个人吧,王朔也不是一个如此下流的人),骂的是一群人,或准确地说是一类人即所谓的“正经人”。所谓的正经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作家、批评家、学者、知识分子之类,总之是惯常认为的文化精英。并且,因为是用小说,他就不可明目张胆地痛骂,而只能是曲曲折折、借题发挥、指桑骂槐式地暗骂。不说他在小说里到处要骂,大有不骂白不骂之势,更要命的是他的整个小说语言和小说叙述方式本身(当然也包括他的整个写作方式本身)就完完全全是对貌似严肃、高尚的正经人和正经文学的一通活生生的嘲骂——后来流行的时髦说法叫做颠覆。颠覆不就是骂的极致吗?于是他也遭到了报应,人说他是“痞子文学”。而十几年后,他还是因骂而招致了近似同样的下场。王朔的骂人不被同情,他的不正经则因此成名,人们对他抱有了一种看戏的态度。其实这都是对王朔的最大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