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思潮是一种国际现象。中国30年代的左翼文学是国际左翼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左翼作家联盟是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一个重要支部。中国的左翼文学与国际左翼文学思潮同步发展,但又有其特殊性,走的是自己的路,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中国对人类有着独特的贡献。 1 中国的左翼文学有它自己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有它的内部运动规律,由“五四”文学革命到1927年以后的革命文学,有其必然性。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或迟或早都会发生。只因有了外部影响,它发生得早一些,发展得快一些,其种种特征也更加具有世界性。 简要说来,中国左翼文学自身的运动轨迹是: 1923年前后,一批早期共产党人,如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李求实、沈泽民、瞿秋白等,就有关于革命文学的酝酿。他们在《中国青年》、《民国日报·觉悟》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反对文艺脱离现实,呼吁作家尽量反映时代精神,还出现“革命文学”的称谓。他们并提出为了创造为无产阶级斗争服务的文学,革命的文学家应该“走到无产阶级里面去”,亲自感受工农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才能创造出革命文学。沈泽民说:“如果不曾参加过工人罢工的运动……不曾亲自尝过牢狱的滋味,亲自受过官厅的迫逐,不曾和满身油污的工人或农人同睡过一间小屋子,同时做过苦力的工作,同受过雇主和工头的鞭打斥骂,他决不了解无产阶级的每种潜在的情绪,决不配创造革命的文学。”(见《文学与革命文学》,载1924年11月6日《民国日报·觉悟》) 1924年沈雁冰引进苏维埃俄罗斯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蒋光慈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一文中介绍了苏联革命诗人布洛克,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能亲手创造出无产阶级诗人。 1925年1月,蒋光慈的诗集《新梦》出版。高语罕在序中称, 《新梦》“代表无产阶级大胆的赤裸裸的攻击资本主义的罪恶性”,“鼓动革命”,“可以给青年的革命者一个人生的指示”,并有助于人们正确了解共产主义。《新梦》的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她的情感是太阳般热烈的、义侠的,代表无产阶级呼声的情感”。蒋光慈发表《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载1月1日《民国日报·觉悟》),呼吁反抗的、伟大的、革命的文学家出现,“一定要产生几个能够代表民族性,能够代表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的文学家!”革命文学产生于具有革命性的文学家。这一年,沈雁冰编写了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就无产阶级艺术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与它的发展历史,作了论述。 1926年,在出发奔赴北伐前线的前夕,郭沫若先发表《文艺家的觉悟》(载5月1日《洪水》第2卷第16期), 说“现在是第四阶级革命的时代”,因而“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文艺是站在第四阶段说话的文艺,这种文艺在形式上是现实主义的,在内容上是社会主义的”。又发表《革命与文学》(载5月16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 说当今创造的新文艺“在精神上是彻底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艺,在形式上是彻底反对浪漫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艺,这是“最新最进步的革命文学”。他号召革命的文艺家“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到革命的漩涡中去”!可谓思想激进,言词激烈,口号响亮,态度鲜明。“彻底反对浪漫主义”,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在思想方法上的简单化、片面性已初见端倪。 这些,当然已有国际影响的因素在内,但主要还是根据20年代中国社会急遽的变化、历史的进程,中国文坛自身对文学发展路径的选择。量的积累预示着将要产生质的飞跃。 1928年,自从创造社加入从日本回国的新分子,宣布转换方向,创办《文化批判》,太阳社成立,并创办《太阳月刊》起,中国文坛就正式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并有了第一批普罗文学创作问世。自此,中国文学由“五四”的追求人性解放,到突出阶级性,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左翼文学也就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国际左翼文学思潮,步步紧跟,事事相随,成为国际的一部分,一个仅次于苏联的重要的部分。 创造社、太阳社主要人物那些新颖而又幼稚的思想、鲜明而又简单的口号、革命但却粗暴的批评,比如什么“意德沃罗基”,什么“奥伏赫变”,什么“辩证唯物论”和“否定之否定”,什么“印贴利更追亚”和“普罗列塔利亚”,什么“艺术的武器”和“武器的艺术”,什么阿Q时代已经死去,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 “法西斯蒂”等等,通通都来自“拉普”,来自日本,来自辛克莱。不用说,也来自中国共产党内的错误路线。 “革命文学”论争,输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准备了人才,暴露了问题,因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才水到渠成,顺利地于1930年3 月成立。“左联”是中国的,是中国文坛的产物,但其名称、指导思想、纲领、机构等等,又无一不是从“拉普”、日本那里借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最初武装了左翼文艺工作者的头脑,支撑起了普罗文学的大厦;随之,列宁关于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就成为不可移易、不能侵犯的经典。它促使关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指导关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左右左翼文艺工作者对文艺的看法,是“左联”的灵魂。 在没有任何合法地位的处境中,中国左翼文艺及其组织存在了10年时间,取得了世界上除苏联以外,堪称独步、无与伦比的成绩。 2 中国的左翼文学是与世界左翼文学同步发展的,10年中,对国际的(也就是“拉普”的)理论和做法可以说是一切照搬,全部拿来。 “左联”的意识很明确:工人没有祖国(列宁语)。既要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建设,就一切都是国际性的。一方面,中国属于国际的一个支部,一个组成部分,中国要听命于国际,服从于国际;另一方面,其他国家的任何事情,也就如同中国“左联”的事情一样。要彼此支援,互相呼应,处处同一步调。“左联”的眼睛盯着的是世界上的“所有”,是人类的“全体”。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寄给高尔基的呼吁书》就恳请高尔基将此呼吁书“致全世界所有的革命文化团体,/致全世界所有的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致全世界各地所有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思想家”(见上海鲁迅纪念馆编《纪念与研究》第二辑,第63页、68页。以下凡是引用这本史料汇编中的话,均只注页码)。中国“左联”受压迫,被取缔,始终非法,始终处于地下;但“左联”是开放的,它的两眼始终盯着世界。世界上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大至战争,小至一个人的生死,“左联”都有积极的反应。中国“左联”5位作家被杀害,国际联盟,苏联的、 欧洲的、美国的革命作家,都表示抗议,表示支援;美国翰约·里德俱乐部有活动,高尔基、鲁迅都是主席团成员;日本小林多喜二遇害,贫穷的中国左翼作家还为小林遗族募捐;苏联十月革命节,中苏复交,高尔基创作40年纪念,法国巴比塞来中国(实际来的是法共瓦扬·古久列),中国左翼文艺界都开展活动,有着热情而诚恳的表示。萧三是中国“左联”派驻国际的代表,“左联”努力创造条件随时向国际汇报工作,交流情况。“左联”还通过美国朋友斯沫特莱、埃德加·斯诺、伊罗生及日本朋友如内山完造,等等,主动寻求帮助,并把“左联”成员的创作介绍到国外。全世界的左翼文学是一个整体,这整体中的中国部分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