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漱渝说:要想跨越他,首先要继承他 2000年6月7日上午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鲁迅博物馆,请馆长陈漱渝先生就鲁迅研究中出现的新的热点谈谈个人感想和意见。陈先生经过冷静地思考后,对来访的记者谈了如下的看法—— “自从去年年底刮起的一股‘批鲁风’,实际上是1998年‘断裂’事件的延伸和继续。这些参与‘断裂’事件的自由作家自己讲得很清楚,他们要‘断裂’的并不仅止於鲁迅传统,而是要‘断裂’现行文坛体制和主流意识形态。所以,这是中国当前某种社会思潮在鲁迅研究领域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如果不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导致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单就鲁迅论鲁迅,那会纠缠不清,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面对这种现象,学术界有不同态度。有的学者认为,鲁迅作品已成为文学经典,其地位是摇撼不了的。鲁迅无需‘保卫’。对贬损鲁迅的文章也不必理睬,否则反而促成那些‘骂’鲁迅的人成名。这自然也是一种看法和态度。但是,我认为对于批驳贬损鲁迅观点的做法更应该予以支持。有人既然能对贬损鲁迅的做法用‘平常心’去看待,那对于捍卫真理的行为更应该予以理解和宽容,而不能求全责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所谓‘贬损’鲁迅,并不包括对鲁迅历史局限性的科学分析,更不包括鲁迅研究领域的不同学术见解,而是专指那种背离事实和学理一心只想颠覆鲁迅的噪音。 “有人质问:为什么鲁迅就不能批评?我认为事实上并不存在不允许批评鲁迅的情况。鲁迅本人历来反对神化任何历史人物,当然也反对神化他自己。他生前就亲手撕毁了别人强加于他的一顶顶‘纸糊的假冠’。‘十年浩劫’期间,利用鲁迅为现行政策服务的情况是有的,但并没有人认为鲁迅完美无缺。就连对鲁迅评价最高的毛泽东,也曾批评鲁迅对中医和京剧的看法不大正确,杂文中谈政治多谈经济少,鲁迅表现农民看重黑暗面、封建主义的一面,忽略其英勇斗争、反抗地主,即民主主义的一面。新时期以来,广大鲁迅研究者也都反对匍伏着研究鲁迅,而主张跟鲁迅进行平等的精神对话。我个人到高校讲鲁迅的时候,也经常是从‘并非完人的鲁迅’讲到作为伟人、巨人的鲁迅。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生前死后遭到这么多围攻、谩骂、诬蔑、曲解的,莫过于鲁迅。令人遗憾的是,真正能够击中鲁迅要害的狙击手,似乎至今仍未出现。 “在《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中,鲁迅曾情词恳切地写道:‘对于为了远大的目的,并非因个人之利而攻击我者,无论用怎样的方法,我全都没齿无怨言。但对于只想以笔墨问世的青年,我现在却敢据几年的经验,以诚恳的心,进一个苦口的忠告。那就是:不断的(!)努力一些,切勿想以一年半载,几篇文字和几本期刊,便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勋业。还有一点,是:不要只用力于抹杀别人,使他和自己一样的空无,而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鲁迅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前进方向的光辉代表。我们要想跨越他,首先要继承他。如果一味想把他当作绊脚的‘老石头’踢开,结果只会伤了自己的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