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由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会、新加坡文艺协会、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海外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于1999年12 月4日至6日在厦门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约100多位,其中有来自北京、上海、河北、广东、山西、内蒙古、江西、辽宁、湖北、浙江、澳门以及福建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文艺书刊的编审,还有来自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新西兰的各国华文文艺团体的领导人和作家、学者。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在研讨会上,中外学者们各抒己见,充溢着平等交流、友好探讨的气氛。 从宏观角度探讨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格局中的地位是本届研讨会的一大议题。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认为,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东南亚一直处于中国与西方的边缘,如今,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本已薄弱的中华文化更显窘态。然而,东南亚各国华人始终无法忘却自己的根是在中国,这种对祖籍国的深深眷念之情使华文文学体现了华夏文化的风采。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庄明萱教授认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独特性是复合型的,包括区域性、民族性及开放性。这三个方面合成构建了东南亚华文文学富有民族特质、兼容西方文化流派的热带性文学,它在与世界华文文学的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重要借鉴作用和优势互补作用。汕头大学华文文学研究中心陈贤茂教授则通过东南亚华文文学与欧美华文文学的比较,指出由于欧美国家种族歧视无所不在,华人无法获得欧美人的认同,因此,欧美华文文学仍被视为中国文学的延伸,而东南亚华文作家承认自己的当地人身份,其作品也更具本土风味,并逐渐演变为有别于中国文学的东南亚各国华文文学。此外,福建《台港文学选刊》杨际岚主编还从中国文化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关系出发,移用“天”:世纪之交、“地”:东南亚、“人”:华文作家这三个主题,深入探讨了华文作家日益多元化的文学创作的社会背景,即东南亚华文作家不仅面临更为复杂的困惑和更加广阔的世界性问题,而且其思维模式也具有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典型性,由此诠释了新世纪东南亚华文文学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 这次会议还讨论了迈向21世纪的新加坡华文文学的问题。骆明先生介绍了新加坡文艺协会情况。他说《新加坡文艺》已有23年刊龄,协会曾开展了向坚持创作者(20年写作龄、60岁以上至今仍继续执笔)敬礼及推行新华文学奖等一系列活动,出版已故作家有价值的作品。新加坡文艺协会副会长韦西先生从新加坡的华文教育谈到华文文学的发展,并毫不忌讳地指出:21世纪的新加坡华文文学可能出现读者群萎缩、华文创作者减少、文学作品的水平很难提高、作品流于形式等严重问题。华文文学是传播中国文化最有利的阵地,丧失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期望中国研究者能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长期处于不利环境、尚且苦心经营的华文文学及年仅20的“亚细安华文文艺营”,并希望通过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等活动形式,推广文艺,提高东南亚华文文学作品的水平。来自新加坡的李龙先生则从新华文学面对的逆流谈及校园文学对推广华文文学的重要意义。杜诚先生还进一步阐析了校园文学的点、线、面发展状况,同时,也提出了其亟待提升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