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先驱者的形象》、《文化与文艺》、《灵魂的挣扎》、《历史的沉思》、《现代作家新论》、《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芙蓉》、《收获》等刊物先后刊发了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王朔的《我看鲁迅》、张闳的《走不近的鲁迅》、裴毅然的《鲁迅问题》等文章。这些文章对鲁迅以及鲁迅研究提出了全面的质疑,认为鲁迅的思想、人格、作品均存在着明显而又严重的缺陷,鲁迅研究中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最近笔者就这些观点及相关问题专访了王富仁教授。 问: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不少刊物都发表了怀疑甚至否认鲁迅和鲁迅研究的文章。您对此有何看法?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鲁迅和鲁迅研究? 答:我想,文学界和艺术界出现非议甚至是否定鲁迅及鲁迅研究的观点是很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迅是一个“焦点人物”,鲁迅研究是一个“焦点问题”。对某一个焦点人物或焦点问题,每一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每一个人也应该承认别人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而不能对别人的异议采取一种不能容忍的态度,或通过外在的力量来压制不同的意见。 但是,作为一个作家或者研究者,他对鲁迅及鲁迅研究的异议应该来自于他对鲁迅及鲁迅作品的真实感受和思考,而不应该是来自于他的某种主观需要,如通过发表对鲁迅及鲁迅作品的异议来泄私愤。也就是说,研究鲁迅应该从鲁迅出发,非议甚至否定鲁迅也应该从鲁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印象出发,更不能因为不能或不敢正视现实人生的实际问题便把目光转移到鲁迅身上,企图通过鲁迅来发泄自己对某些现实问题或现实人物的不满。 问: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鲁迅及鲁迅研究? 答: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有两个鲁迅,一是作为民族伟人的鲁迅,一是作为民族大家庭中普通一员的鲁迅。作为一个民族伟人,鲁迅是我们的“民族魂”,是我们民族进取精神和力量的某种象征;作为一个民族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鲁迅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因而,他在为人处世、生活作风等方面均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现实生活中的鲁迅的缺点可以成为对他进行研究的途径,但不应成为研究对象本身;不能借现实生活中的鲁迅的缺点来攻击、诽谤作为一个民族伟人的鲁迅,否则,就会消解作为一个民族伟人的鲁迅,进而消解民族进取的精神和力量。 问:我们现在究竟为什么要研究鲁迅? 答:我们现在不是为了鲁迅的个人利益而研究鲁迅的,因为他现已没有个人的现实利益。我们主要是为了更真切地体验自己、更好地发展自己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研究鲁迅的。因为我们能在鲁迅的作品中获得在其他作品中无法获得的感受、体验,而这种感受、体验对于我们的人格、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现在也不是为了确定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研究鲁迅的,因为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早已确定了。只要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会记载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记载他,但不可以以任何方式忽视他。 问:有人喜欢拿王朔与鲁迅比较,您怎么看? 答:鲁迅是历史中的人物,王朔是现实中的人物,他们是属于两个不同历史层面的人物。不能因为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就把他们放到同一个历史层面上来看,也不能在同一个层面研究他们的不同。对鲁迅,只能把他放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看;对王朔,也只能把他放在他当下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环境里来进行研究。他们相互不能成为对方的标准。同时,应注重在不同的历史层面上研究他们各自的独立价值;我们之所以研究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有相同或相异之处,而是因为他们各有其独立的价值。 问:好像学术界对鲁迅的异议和文学界对鲁迅的异议有所不同,您看呢? 答:从文化流派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化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派,二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学院文化派,三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社会文化派。它们始终影响着学术界对鲁迅的研究。由于历史条件、时代环境的变化,它们在学术界的力量是时有变化的;由于它们存在着内在的差异,学术界便会随着它们力量变化而出现对鲁迅的不同观点。在解放后的17年期间,革命文化派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知识分子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研究鲁迅的,且往往把鲁迅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等量齐观,因而,把鲁迅说成是一个圣人、完人。新时期初期,社会文化派复兴,知识分子主要把鲁迅作为一个“独立体”来进行研究,因而,认为从鲁迅的思想及其对现当代思想文化影响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伟人;从鲁迅个人生活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普通的人。随后,学院派文化也复兴起来了,该派的知识分子重学理而轻意志和精神,因而,觉得鲁迅不理智、缺点多。当下学术界否定鲁迅的观点、看法,实际上是学院派知识分子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出发对鲁迅所做的价值判断。至于这些观点、看法本身是否正确,则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