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姚雪垠定居北京,我开始正式参加《李自成》第二卷的编辑工作。从这时起,到1976年《李自成》第二卷出版,1981年第三卷出版,1985年《小说》第三期刊载“崇祯皇帝之死”,1986年《小说》第一期刊载“李自成之死”,1990年《小说》分两期刊载“李自成进北京”,到1999年4月姚雪垠病逝,我与姚老一直保持着联系。 二十多年的交往,我们之间既是和谐融洽的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又是十分亲近的朋友关系。我从一开始接触姚雪垠和《李自成》,便在心中暗自决定,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用心学习,使自己得到充实和提高。姚老看出我的用心,对我始终是亲近的、关心的,不放过一切可以提高我学识水平的机会。他给我讲文学、讲历史、讲读书、讲他的创作体会,还讲他的奋斗经历,人生体验,处世交友……叫我参加由他主持,或以他的作品为主的各种研讨会。姚老在学术理论上,在文学创作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同样他对别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型的作家,又是一位传授知识的严师。回想我和姚老相识相交这二十多年,受教丰富、受益良多。 姚老逝世后,我一直想写篇纪念文章,记述这位硕果累累的文学大家,现在我就围绕《李自成》的写作和构想,围绕《李自成》一书的成败关键——四、五两卷的创作,以及这二十年我与姚老的一些交流作些回顾。对我来说,追忆往事常常使我难以平静,但这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值得记下的沉甸甸的往事。 一 在《李自成》第二卷的编辑过程中,我和姚老接触多了,使我对姚老写《李自成》的动念和他在创作中遵循的一些原则,有了较具体的了解。姚老告诉我,他最早产生写《李自成》的动念是在1941年。“因为我对历史一向感兴趣,读书范围很广,1941年偶然读到一些晚明时期的历史资料,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我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单以汉民族来说,从秦朝末年以来,大大小小的农民战争不胜枚举。在中国的新文学中应该有一部写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小说,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就是很好的小说题材,这是最早的写作动念。”姚老还谈到:历史小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深受群众喜爱。早在宋朝时,就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南宋以后,陆续出现了许多演义体历史小说,最著名的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说岳传》等等,写农民战争的小说有《水浒传》。姚老觉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还是这些旧的演义体历史小说,新文学没有占领这个阵地,应该有人作个尝试,给读者写一部新的历史小说。这种小说应是不落旧演义小说陈套的新小说。这是姚老写《李自成》的第二个动念。 虽然姚老从1941年开始就有了写《李自成》的念头,但一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也没有实现。主要是生活没有保障。当时姚老主要靠教书和写作的收入养家糊口,微薄的收入,不要说当时没有条件收集资料、研究历史,就是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也有很大困难。姚老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研究历史、收集资料,只好就搁置起来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写《李自成》这样的小说,必须先把许多复杂的重大历史问题研究透彻。但解放前的八九年里,姚老对有些问题还不很清楚,所以那时还不能动笔。 上海解放后,姚老的经济收入有了保障,生活也安定了。这时他读了毛泽东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受到很大启发。姚老说,一是让我认识到:“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上仅有的。”二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虽然给封建统治阶级沉重打击,甚至改朝换代,但是最后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依然继续下去。”从这时开始,姚老下决心要写一部反映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反映农民战争的重大的、历史的、进步的意义和它最后又以失败而告终的惨痛的经验教训。就这样姚老进入了李自成的世界。他日积月累,博采广积,慢慢地创作思想形成了,人物形象也活起来了,主要的故事情节也有了,全书的布局大致也明确了。 但在当时还不是作家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尤其是像姚雪垠这样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作家,想写历史小说,谈何容易!所以姚老只能在写反映现实的作品以外,抽暇作一些《李自成》的创作笔记(包括人物性格,细节描写,情节构想,结构安排等等),以免日后创作时遗忘。到了1957年10月动笔之前,这样的笔记已经记下了30多万字。为什么姚雪垠能在1957年10月开始写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写出了《李自成》第一卷初稿,原来他早有酝酿,早有准备。而这酝酿和准备的时间,若从1941年算起,已经16年!确实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了。所以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明确表示接受《李自成》第一卷的出版以后,姚老从1960年冬天开始修改,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定稿了,于1963年正式出版。 姚老不止一次地谈到,他在动手写《李自成》之前,就给自己定下了一条原则,这就是一定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历史,从广泛收集和研究文献史料入手,不急不躁不走省力道路。就是在进入写作之后,他仍然要坚持不懈地收集和研究史料,使自己的思想和创作源源不断地总有充实,总有提高。姚老说:我一贯认为写历史小说“首先应该深入历史,而后是跳出历史,跳出历史不是脱离历史,深入是掌握历史的必然,跳出是获得创作的自由,所以深入是为着跳出,跳出必先深入。”姚老这里说的“深入”与“跳出”十分重要,在《李自成》的创作中,如果没有这种对待历史的辩证观点和科学态度,就有可能被一些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封建社会文人留下的不同倾向、不同内容的史料所迷惑,看不清历史的本质和问题的所在,从而在描绘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出现不应该出现的毛病和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