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教育之间有太多内延外延的交叉联系。其实这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学创作者可能不同程度上忽略和忘却了文学原本的特殊功能而已。 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时,正值我的“大学教育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收笔之时。在近4年的关注教育之后, 回头认真学习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的感受颇多。文学本来与教育各属一个领域,但当我走过百余所大中小学校,采访数百人之后,使我深深地感到文学与教育之间有太多内延外延的交叉联系。其实这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这些年来我们的文学创作者可能不同程度上忽略和忘却了文学原本的特殊功能而已。 我第一次写教育是授命于团中央要搞“大学希望工程”而进行的一次有关大学贫困生生存现状的调查采访,就是后来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落泪是金》。这部作品在发表之后所引起的反响以及打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官司都是我没有想到的,可以说都是在我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不得不去接受一方面是全社会性的赞誉和反响,另一方面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法律纠纷。这场本不该出现的官司整整打了一年多,所给我个人心理和精力上造成的损害非当事人而能知的,最后还是北京市高院还了我和作品的清白。在此我不想对此多言。我想要说的是这几年来当自己在无意间把注意力投向中国的教育之后,想不到我从此再也拔不出身了。《落泪是金》用去了我断断续续的整整一年半的采访和写作时间,它让我走了四十多所大学,直接与三百多名当事人进行了心灵上的对话。可以想象一下这其中的劳苦。但令我想不到的是发表后,竟然我又不得不走了40多所大学——这回是他们邀我去作报告,同时还先后又为300 多位贫困大学生牵线搭桥——好心人太多了,到现在我仍然经常接到那些读了《落泪是金》后的好心人要求通过我给贫困大学生献爱心的信函与电话。从《落泪是金》的最初采访到发表之后引发的全社会性的献爱心热潮至今,虽然花去了我很多时间与精力,但我深感欣慰的是我亲身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作家写了一部有益于社会的作品后所拥有的全部回报:全国数以万计的贫困大学生因《落泪是金》而获得了各界的帮助,仅北大、清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首都的十几所高校就先后收到社会捐助几百万元,更主要的是《落泪是金》使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清醒地明白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仍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应当用热情和真诚之心向那些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们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这部作品,使我成了很多大学生、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们的好朋友了。我现在的通讯人员中,绝大多数是这些学生,今年元旦和春节期间,我接到最多的问候还是来自校园的大学生,人数之多叫我难以统计。直至今天,我的周末和星期天公休时间仍常常被学生们“抢”去了。他们中有我作品中的主人公,更多的是《落泪是金》的读者,我们彼此现在都成为很投机的朋友,如他们在学习、爱情、家庭出现问题后都愿意与我探讨,甚至连打工、就业这一类事都成了我们交往的内容之一。我的第三个收获,也就是他们使我深深地“陷进”了教育领地,有了“大学·教育”三部曲的创作打算,即将发表的另一部长篇报告文学《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便是我最新的收获之一。 与《落泪是金》很大不同的是,这部“高考报告”的产生过程,可以说是无数学生和家庭及老师们共同参与的集体成果,因为《落泪是金》的采访对象几乎都是相关组织和学校安排的,而此次写高考问题时,几乎没有一个是经哪个组织或单位指定的,在我所采访的近百个家庭、几十所学校和数百名学生中,差不多清一色是他们一听说我要写“高考”后主动或者甘心情愿挤出时间来跟我倾吐心声。有些事我现在想起来仍感激动,比如在深圳、在北京、在南京,我就几次碰到过一些学生和家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与学习时间,要坐下来与我诉说他们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高考过程及其对此的诸多见解。浙江、新疆、湖南等有四五个中学生,他们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始终不断地为我提供他们自己或家庭、学校经历高考的一件件正在发生的鲜活材料。深圳的一位家长为了让我更真切地了解、体味“可怜天下父母心”,还把自己与正在念高中的女儿之间两年间的通信都寄给我看。当我在写到恢复高考那一段时,许多如今已在各种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已经成名成家的当年的考生们,都热情无偿地伸出了友谊之手……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把全国人民对上大学的那份情缘,系联在“圆梦”这个题目上。在这部“高考报告”形成小样稿时,有几位朋友说《龙门圆梦》的名字没有《落泪是金》好,希望我换个题名,可是我坚持用它。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中国的千千万万学子和他们的父母亲,包括无数学校的老师与校长们,他们为了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学生能上大学而表现出的那种强烈情怀与全身心的投入,使我觉得他们的追求,他们的付出,完全是一种超越现实和客观世界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生死未卜、欲抑难控的梦境。这样的梦境,不是普通力量所能轻易达到和进入得了的,它需要艰难的甚至是极其痛苦的,又常常是靠在无望之中一点一滴、一步一挪、一片一块地连接拼凑而圆合的——圆梦的过程,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也是最艰难和最痛苦的过程。难道那些在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高考大战”中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 圆梦者,有醒时是微笑的,有醒时有泪雨纷飞的,有醒时捶胸顿足的,也有醒时不知所措的,总之圆梦是个联着志向联着希冀也联着喜悦联着悲伤的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 我在写这个“教育系列”时,并不仅仅因为自己是名作家,尤其是当这部“高考报告”的进行过程,我已经把自己溶进了作品的主人公之一。 中国的高考是部大书,它是百姓生活中的“家庭第一事”,又是举国上下几乎人人都会参与的国家大事,从国家主席到普通公民,谁不在念叨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