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从旷古未有的“文革”浩劫这段灾难的岁月结束之后,最近20余年来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艰巨和深沉的反思,逐步走向了正常、合理和健康的社会秩序。当前的散文创作也在拨乱反正和百废俱兴的氛围中间,出现了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的局面,从已经发表的大量风格迥异的作品看来,可以说是获得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重大的成绩。最值得庆幸的是许多散文作家在目前这种比较正常的气氛里面,告别了严厉呵斥和粗暴批判的文化专制主义的灾祸,不再心惊胆战和畏首畏尾地握着自己的笔杆了,而已经开始形成一种比较自由与活泼的创作心态,这样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散文创作的思想与艺术质量,能够逐渐走向进一步的丰收和繁荣。 有不少散文家雄心勃勃地提出,面对着21世纪的即将来临,应该写出许多更为出色的作品,追求一种更为理想的散文创作的境界,以便获得更多读者的认同和喜爱。那么这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要谈论起这一点来,就有必要先去探讨一下散文此种文体的本质特征究竟何在?对此曾有不少的散文作家和理论家,在相当热烈和平等讨论的气氛中发表过非常中肯的看法,这些丰富多采的见解之间自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待于进一步地沟通和升华。我在1986年撰写的《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中,也曾尝试对它的本体论作出这样的界说,“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中间,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我后来又在《当前散文研究的理论建设问题》、《〈中国散文大辞典〉序言》和《〈中外散文辞典〉序言》等论文中,对此作出了若干的补充,强调此种侧重于表现作者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文体,必须出于真挚和至诚,在为大千世界画像的同时,也就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广大的读者,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强调与它无法分割的思考的内涵,说明成熟的激情必然会通向深沉和浩瀚的思索,真不知道是否把问题说得清楚和深入了?看到在不久之前出版的《中华文学通史》第十卷中间,说是这个界说获得了学术界大体的认同,不知道情况是否属实?我多么愿意继续努力地去吸收许多散文作家和理论家具有真知灼见的说法,更为深入地钻研这样的问题。因为只有正本清源地掌握了散文的本体意识,才能够更充满自觉地去追求理想的散文境界,让这种触角和视野都显得异常阔大的文体,将整个人类生存与思考的方式都充满抒情和审美气息地记载下来,这样就必须会具有重大的文化学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审美水准。 从上述这个基本的界说出发,我觉得最为理想的散文作品大致可以分列出如下几条具体的内容:(一)最能够触发读者长久地感动的;(二)最能够唤醒读者回忆起或向往着种种人生境遇和自然风光的;(三)最能够引起读者深深地思索的;(四)最能够在艺术技巧和语言的文采方面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 散文创作既然是一种主观色彩更为强烈的艺术实践,它的长处恰巧就是善于挥发自己的情感去打动读者。如果将这样的欢乐或痛楚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许多读者也就会随之而喜笑颜开或泪水滂沱,这是多大的幸运和成功啊!必须引起正视的是在任何一种欢乐的生活背后,往往会笼罩着几许悲剧性的阴影,这是因为在人类的奋斗和前进过程中间,失败、挫折和惨烈的死亡,必然永远伴随着成功的机遇,这样就必然会爆发出巨大的痛苦,含着眼泪将它宣泄和抒写出来,在形成自己作品的过程中间,也肯定会从浩茫的痛楚里升华出创造性的欢乐情致,正像罗丹所说的那样,“有时他的心像是在受刑,但是因为他能够理解和表达所深受的辛酸的愉快,就要比他所感到的痛苦更为强烈”,“由于能够理解这一切而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注:罗丹:《罗丹艺术论》。)。“理解”和“表达”了观察与体验到的种种痛苦,比起许多被它煎熬得无力自拔,从而陷入盲目和迷茫状态中的人们来,自然就是一种巨大的觉醒与升华,可以促使自己的心灵产生出战胜和超越它的勇气与智慧,形成如此巨大的思索的本领与力量,肯定就会启迪人们披荆斩棘地向着更为美好的前景迈步,这正是作为“人”的最值得自豪和珍贵的地方,怎么能不“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呢?也正犹如贝多芬所说的那样,“这是用痛苦换来的欢乐”(注:贝多芬:1819年10月10日致爱尔杜蒂夫人书。),在通过此种震颤心灵的审美宣泄之后,确实是将痛苦爆发出来了,自己的思想与艺术境界也获得了升华,这无疑可以造成一种最大意义上的欢乐,同时也让自己的读者在欷嘘欲泣中受到感染与鼓舞,触发出一种强劲的思索来,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力量的勃发。因此散文创作必然忌讳寡情和少趣,绝对不能絮叨和琐碎地去敷衍成篇,当然也不应该反过来堕入滥情的沼泽,毫无节制地哭哭啼啼,抑或喧闹万分地大喊大叫,这样肯定也会引起读者的厌烦和拒斥,而无法打动他们的心灵。至于像有些篇章中那种虚假造作的矫情,更会让大家反感与憎恶。必然充分地抒发诚挚的情感,这在今后的散文创作中似乎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散文篇章还以自己所描摹的社会人生或自然风光,以它所蕴含的形象和达到的境界,像闪电似地唤醒读者回忆起自己在这方面也曾经有过的经历,并且赋予他们一种崭新的认识和深入的启迪,这就是为什么不少追忆童年生活、怀念父母之情、记载爱情婚姻、描摹种种生活场景和人间纠葛的作品,为什么不少描摹人们最熟知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雹霜雪,以及最熟悉的许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作品,只要是写出了其中的意韵和真谛,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与情思,就会深受人们的喜爱,被一代代的读者反复地诵读与吟味,从而可以让大家丰富和加深对此的认识;而如果许多读者未曾有过这样的实践,并未亲身去观察、认知和感受过的话,譬如说从未去过许多遥远的异邦,然而在阅读了描摹那儿的有些散文作品,如果是写得栩栩如生而又充满情思的话,那么就会对那里的山山水水、城市建筑以及多少人们生存的状况,永远翻腾着出自衷心的神往之情,并且在自己心灵中保留和牵挂着那些五彩缤纷的画面,猜测和思索着它们所闪发出来的种种意义,从而不断地丰富和提升着促使自己更好生存下去的那种崇高境界。对于种种社会人生或自然风光的描摹,自然都应该突出它灵动的形象,并且充分地注意要在其中饱含着情感与思想的结晶,不少作品中存在的那种有闻必录和记流水帐似的写法,就肯定会显得浮光掠影,容易流于肤浅和表面化的状态,应该克服和解决像这样一般化与平庸化的模式,而要在栩栩如生的形象中挖掘出具有独特视角的真知灼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