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尤其是新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中,冯牧这个名字是不能被忽略的。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发展势头强劲,文学界为此举办了不少评奖活动。冯牧曾多次主持了茅盾文学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以及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的评委会的工作。他那时不会想到,在他辞世后四年多的今天,一项以冯牧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正式诞生了,而且作为新千年中国文学界的第一个重要活动出现在世人面前。2月16日,首届冯牧文学奖在京揭晓,李洁非、洪治纲、李敬泽、红柯、徐坤、朱苏进、邓一光、柳建伟八位中青年文学工作者获此殊荣。 据冯牧文学奖的主办机构“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专项基金会”理事会有关人士介绍说,1995年冯牧因病去世后,一些经冯牧早年扶植关心过的部队作家就想到要为冯牧同志做一些事情。他们联想起冯牧对自己的成长所起的巨大帮助,便商议准备以冯牧的名字搞一个文学专项基金,以将其扶植新人、促进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遗愿发扬光大。但由于他们本身是作家,单靠自己拿不出多少钱,于是就出面联系一些企业,说服企业出资来促成这件事。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有总数500 万元的资金,并于去年正式成立冯牧文学专项基金会理事会,同时聘请文学界知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组成了“冯牧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值得一提的是,当初真正提出动议并为该项基金募集资金的那些作家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自己的名字,也不愿站到前台,出任理事会的任何职务。他们说,自己做这样一件事完全是为了文学事业,一切都是和冯牧这个名字连在一起的。 考虑到冯牧生前对文学界的特别关注和所做的突出贡献,冯牧文学奖一共分为三个奖项:青年批评家奖、文学新人奖和军旅文学创作奖。这里面,每一项内容都是和冯牧这个名字相连的。 冯牧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首推他的文学评论。他所写的评论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到了新时期文学的各个方面,许多文学现象都在其笔下得到及时、明晰的反映。在中国文学界拨乱反正的年代,冯牧以评论家的身份走在前列,对当时文艺界出现的一批揭露极左思潮的作品,他在著文和讲话中给予极高的评价。有人说,七八十年代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虽是形势之使然,但几位文艺界前辈的全力维护与引导也不可忽视,冯牧正是其中的一位健将。评论家阎纲甚至将冯牧视为一个时期的文学批评的标志,他说,冯牧的死,了结了文学批评的前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是挣脱也是过渡。冯牧从旧营垒里杀出来,带领新军,以艺术家的勇气艰难地开拓。他不是以一位文学机构的领导身份充当当然的批评权威,而是依靠公认的批评家的风格赢得批评的权威地位。”而今,中国文学更加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各种声音交响在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学的华美篇章。冯牧文学奖中的“青年批评家”奖,即是意在对那些站在时代前沿,发表富于创见的评论,体现出深邃思考和敏锐的艺术感染力的青年批评工作者予以奖掖,以鼓励他们保持批判的锐气和良好的文风。在首届评选中,李洁非、洪治纲和李敬泽三人在数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在冯牧所写的众多评论文章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每一位文学新人的出现和成长的特点注视和关怀,甚至他们的名字还未被文学界同行和读者熟悉的时候,冯牧已经敏锐地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不足了。早在战争年代在延安《解放日报》做副刊编辑时,冯牧评论马烽处女作的文章就发在上面。以至于马烽后来说,他的第一篇小说的评论是“我应称之为老师的冯牧写的”。冯牧自己曾大发宏愿:“我要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我的主要力量放在坚持和宣传我自认为正确的文艺方针和文艺思想上,放在对于文学新人和文学新作的发现和培育上。”尤其是在新时期以来,几乎每一部新人佳作的问世,都会使得他兴奋激动,并受到他的热情关注和及时的评论。有人说,冯牧是老批评家中重视作品研究、涉猎最广、阅读作品最多的忠厚长者。他多次出任作协评奖的组织领导工作,推出了不少佳作和作者,如刘心武与李存葆等人的成名之作《班主任》和《高山下的花环》等的问世,就包含着以冯牧为代表的评论家们的功劳。李存葆说,1982年秋,他的小说交《十月》杂志后,由责任编辑张守仁将原稿交冯老披阅,冯老竟连夜读完稿子,并挥笔写下了数千言的评论在《十月》同期发表,这给了他莫大的鞭策和鼓励。虽未曾谋面,冯老又写信给李存葆,建议他将小说交谢晋拍成电影,事后又以评论家的眼光对改编电影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嗣后,冯老一直关注着他的创作,对他后来一些作品也给予过热情的肯定。正是由于冯牧坚持不懈地以老练的文学评论家的敏锐目光慧眼识英才,健笔推佳作,极大地促进了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壮大,并赢得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许和尊重。虽然冯牧自己说:“我就不承认我培养过谁,我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像报上常说的:扶上马,送一程!”但在众多人眼中,冯牧就是一位“半个世纪以来在几代作家和文学青年中深受尊敬的一位良师益友”。冯牧文学奖的设立者遵循了冯牧这一对待文学新人的可贵精神,也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以其作品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坛崭露头角、潜质优秀的文学新人,专门设立“文学新人奖”一项,红柯和徐坤成为首届评出的“文学新人”。 冯牧最初是以一位军旅作家的身份走上文坛的,他为军队文化事业和军事文学发展繁荣做出了特殊贡献。在战争年代,冯牧便以特派记者身份随军转战,从炮火硝烟中发出一篇又一篇生动有力的战地通讯和人物特写。解放后又出任云南军区十三军文化部长、云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云南部队在50年代涌现出一批为全国文坛瞩目的年轻作家如公刘、白桦、林予、彭荆风、季康、公浦、周良沛等,都是由冯牧发现、培养而逐渐走上作家之路的。他们写出了不少有全国影响的优秀的诗歌和小说,电影剧本创作也取得突破,人们称之为“文学滇军”,其缔造者和领导者当属冯牧。为铭记冯牧对中国军事文学所做的杰出贡献,冯牧文学奖中也将“军旅文学创作奖”位列其中,奖励那些以创作实绩为军旅文学的发展做出开创性贡献,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启迪的军内外中青年作家,以鼓励军旅文学在一代一代作家的努力下,不断得以新的发展。如果冯牧仍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倍感欣慰地亲自将这个奖项颁发给获得此项殊荣的朱苏进、邓一光和柳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