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阐释的“终极性” 在我们学术研究中,很长时间以来,就有一种思路,追求对研究对象的完整的、统一的、终极的阐释,希望通过自己的阐释,给对象或问题找到有系统的,合乎某种逻辑,有清晰发展、变化轨迹的、甚至是最终、不可易移的解说或答案。 这种情况,在鲁迅研究中,比较早比较明显的是从瞿秋白开始的。把鲁迅放在从满清末年到他那时半个多世纪中国政治历程中,用阶级斗争的理论,“界定”鲁迅在这段时间经历了二次(辛亥革命前后,“五四”——1927年)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伟大分裂”;用阶级划分的方法,对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归类划分(封建士大夫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流浪人/薄海民等等),然后,在这种话语框架中,将鲁迅在革命阶级中的地位、作用、思想的变化,作了阶级归属,历史性质的定性、定位——1927年前,个性主义、进化论;1927年后,集体主义、阶级论;1927年前,封建士大夫阶层的逆子贰臣,1927年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怎样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最终完成属于什么阶级性质的思想变化等等。其结论的终极性、完整性、统一性是十分明显的。 后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一段论述,其思路与瞿秋白一脉相承,但话语的终极性却大大超过瞿。短短158字(包括标点符号)中,用了三个“伟大”, 七个“最”,再加一个“空前”。显然,这里对鲁迅的话语已经不是对一个人,一个战士,甚至不是对一个通常意义的“民族英雄”的阐释了。 这里要指出的,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家,他们的阐释,有其根据和道理,而且,从政治上,也反映了鲁迅某些方面的事实。 以上情况,早就有人触及,我们这里主要强调的是,①这种政治结论的能指与所指关系确定,指涉明晰、肯定,其背后思路:对鲁迅作统一、完整的、最终的、勿庸讨论的裁定和概括。而且发言者在运用这些话语时,有着明确的代表某种力量的权威意识。②这些话语,随着政权的确立,其权威性大大加强,在后来的鲁迅阐释中,成为普遍的,确定的原则,这样就使这些话语的所指溢出了政治层面,鲁迅作为一个人,一个复杂、矛盾的个体生命大大减化,除了政治这一层面外,鲁迅在社会生活中其他方面,鲁迅生命的巨大复杂内涵或被舍弃,或被误读,或被消解。鲁迅成为某种政治、阶级的象征、典型和符号,成为某种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③在这些话语之上,统治其话语和思路的是更高的思想模式和话语系统——二元对立的形上终极追求和阶级斗争学说。 新时期以来的20年,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鲁迅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成就,尤其是对鲁迅政治化阐释的消解已日益为大多数研究者理解、认同。但是,与上述政治化阐释连在一起的追求“终极化”解释的思路(或称研究、阐释的范式)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没有根本的改变。 多数的研究者未能反省这种“终极性”思维模式背后或之上的形而上学传统,未能反省这种模式带来的封闭性、唯理性、盲目性以及极易与强力结合而造成霸权话语的情形。 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马克思,整个前现代对世界或对象的解释,就一直存在一种形而上学终极追求的传统。追求形而上的、总的、根本的、终极回答,从逻各斯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基督教的“上帝”、马克思的“物质”,等等,总之,寻求对世界“本原”“始基”和“本质”、“终极原因”的解释。同时,这种追求往往又和“二元对立”的框架连在一起,主/客,先/后,物/我,……语言/言语、特殊/普遍、边缘/中心,这种人为的、排斥性的结构,更加重了“终极性”形上追求模式的确定性、简单化和意识形态的性质。 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作为西方理性强大而悠长的传统,以一种“终极性”的东西简化世界,强调了整体的观照、统一的模式,完整的系统、清晰的逻辑,于是在一部分人那里,整个世界和对象被先验地把握,事物的起源和“本质”被先行预见,对任何对象或文本的阐释、译解成为一种“结构”或“理论”的内在模拟,一种对先行设定的意蕴和铺排或注释。 这种思路,毫无疑问,在瞿秋白以来的鲁迅研究那里十明显,他们对鲁迅的解释,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凌驾鲁迅研究本体之上的终极性结论,其思路就是用一个理论框架给鲁迅及其思想作最终的历史定位、定性;其话语带来不容讨论的权威性。我们建国后的几代学人也是在西方这种理性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教育、熏陶下从事鲁迅研究的:唯物/唯心;物质/精神;真理、本质、阶级;个性主义、集体主义……就是大多数人得到的先在“视界”。当我们用这种“视界”及话语与鲁迅文本的原初“视界”交接时,根本不能达到超越这两种视界的更新的“视界融合”。 事实上,这种“终极性”思维模式,形上终极追求完全不合鲁迅的文本和“人本”。鲁迅一生强调一切都是“中间物”;认为,“普遍、永久、完全”是三件宝,也是三颗棺材钉,会把作家钉死;对于往古的旧梦,未来的“黄金世界”,他都是不承认的,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极境”。“形而上学的思路”,“终极的解释”,“人生、宇宙的最后”答案,都是鲁迅所拒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