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武:(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这是一本属于好读但不见得会读得太快的小说。我把这本小说定位在一本独特的新家族历史小说。新家族历史小说已经出现了一大批,但这本小说还是很特殊。除了叙事语言十分冷竣甚至冷漠之外,就是隐蔽着的女性主义的性别中心意识。这种女性中心的叙事,不是一种女性主义旗帜的张扬:通篇看不到女性主义的话语的直接宣泄。似乎纯粹是在讲故事。讲一个家族、几个女人的关乎爱和生存的故事。叙事指向发生在以女性为主要构成的家族内部(兼及外部),那种畸形的、混乱的私人性的血缘亲情关系和本真深层心理状态,这两种定向都非常适合作者本人女性意识尤其是女性的生命意识的抒发。 何镇邦:(鲁迅文学院研究员) 我认为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让人的审美理想从崇高转向世俗。世俗是所有人的主要生活。顾氏家族曾经有过辉煌,顾二在南洋贩烟时,也是成麻袋的钱往家扛。但他们的生活从来谈不上崇高。书中写了很多世俗琐事:生老病死、夫妻反目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种特别关照,她无意像李劼人或巴金那样,以家族的春秋来反映国家的春秋。这本小说在对人性的开掘方面很见功夫,就我有限的阅读视野而言,像这种多层面丰富展示的作品并不多见。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典型的家族小说。《白鹿原》等家族小说把家族作为一个着眼点,表现家族间的世代争斗和历史变迁;而《百年因缘》中的家族不过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它的特点在于把男女私情正大光明地当作正面描写的对象,尤其是私情对人、对命运、对家族的影响,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顾二、顾三这一代,仁义、正义这一代,命运的发展都和恋爱有关系。其中以顾三最为特别。把私情上升到一个如此重要的地位,是《百年因缘》最重要的一点。 作品文笔老道、冷峻,对人对事有一种荣辱不惊的态度,好像已经经历过很多,而实际上作者还如此年轻,因此作者能有这样的造诣很不得了。还有一点,作者在写情写性方面确是一个高手,27对恋爱,每个人的来由、对话,各有特点,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也各不相同,作者在这方面表现出很高的才华。 何西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就看过部分而言,我觉得文笔和人对不上,有一种很大的反差。这么年轻的一个作者,文笔那么老道,那么简洁,然而,却包容了那么多的内涵,真的难能可贵。我觉得作者的艺术感觉很独特,希望她永远不要放弃她的文学梦。 雷达:(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 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呢?我看写的就是红尘的无常与轮回,写生命、灵魂在苦难中的存在状态。同时也是写在中国传统文化大罩子下,平凡生命的震荡与无奈,还写出了女性的依附人格,以及在这种依附下女性互相倾轧的不自觉状态。 这部作品在生活和艺术方面,给了我们许多新鲜的感受,就像苏童写旧社会,莫言写抗日,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写得很到位很真实。钟物言没有经历过旧时代,但对旧时代的基调和氛围把握得很准确,很见才情。但王氏被罗氏设法驱逐出门的理由不充分,与舵爷联姻是为了保护家族,何况王氏又能干又贤惠,罗氏怎么会单单因为她长得丑,就把她视作仇人呢?我个人不能理解。 《白鹿原》是通过一个家族来描写政治历史和阶级冲突,《百年因缘》和别的家族小说不同,它没有延伸,就是写家庭,写家族里的人的命运。 陈骏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我个人认为,《百年因缘》还是可以叫做家族小说,然而是一本侧重写人生的家族小说。作者的目标主要在于揭示人的命运、人生的轮回与无常。小说最突出的一点是对人性的揭示,并以此区别于《白鹿原》式的家族小说,后者是跟政治历史相关联的,是以家族斗争代替阶级斗争,以家族的历史表现国家的历史。 从整体来看,这本小说笼罩着一种沧桑无常的感觉,充满着一种悲凉、悲情、悲观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很深刻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我不想对此作价值判断。我只想说《百年因缘》不是一部普通的家族小说,作者似乎对佛学有相当研究,作品有一种老道辛辣的对人生的透视。 另外,这部小说有股“气”。它之所以能吸引我们读下去除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主人公命运反复无常,细节生动外,就是因为有一种笔酣墨饱,淋漓尽致的内在气韵贯穿始终。这是很难得的。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初读作品时,以为是出自男作者的手笔,因为作品没有感觉出女性的视角。看这部作品,我的感觉是,作者带有一种早熟的,把人生都走完的感觉。作者的长处是对女性关系的表现。女性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旧时代女性的生存空间很小,就在一个小舞台上,在院子、房间里、床上,是一种近距离的厮斗。作者对旧时代的气氛把握得很准。比如罗氏用躺在床上装病方式来与顾老太太抗衡。张氏、文思、米珠的冷,顾老太太的粗,王氏的固执,米珠的超脱,都写得很精彩,观察也很到位。杨远宏:(诗歌评论家) 虽然《百年因缘》不是寓言体,但我感觉是个大寓言,其精神指向、氛围、时间感非常有意思。小说的前半部非常缓慢,时间几乎是停顿的,让我想到了《保留的记忆》,同时感到空间的扩张,而这种空间是人性源头生命精神的空间。后50年时间则进展很快,一切都在不断生长,又不断死去;不断到来、不断离开。时间在加速,空间在缩小。我对前半部并不欣赏,反而认为后半部是一种有意味的诠释,就像时空隧道中的人生匆匆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