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一全新的面貌开始了新文学的篇章:语言新,用的是白话,是白话文战胜文言文在文学上的实绩;结构新,用日记体,又没有确切日期,用情感、心理、思想来组织顺序,是对旧小说的时代、地点、出身、身份一一交代清楚,然后清楚地讲述故事的一种反叛;人物新,一个疯子,西方文学的重大特征之一,是人物往往要在极端的生理或心理状态下,才能看清楚真相。俄狄普斯在眼睛正常的时候,并没有看清自己,在刺瞎双眼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命运;李尔王在清醒的时候是糊涂的,当他疯了的时候,才真正清醒了;哈姆雷特要知道真相也必须装疯,斯多克曼医生陷入最大的孤独,成为“人民公敌”时,才看清了社会的真相。《狂人日记》前面一段用文言,是正常的,清醒的,说狂人已愈,到某地候补去了。后面正文从“一”开始,用白话,呈反常话语,是疯子语言。正是这狂人,看出了真相,喊出了真理!这是思想的新。 新文学的呐喊和新文化的呐喊一样,首先是:全盘否定传统! 狂人变狂,自己追根溯源,是“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中国的传统,历史悠久,从未间断,是绝不能容人说“不”的,“我”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就成了恶人,慢慢地疯了。在疯人的心态中,“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自封为“仁义道德”的文明史,其实是血淋淋的吃人史!“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这里把史书上的记载、现实中的实例和小说中情节并置在一起,要想起到的就是一种超越小说的现实效果:以新文化否定旧文化! 然而这直露的思想又是非常艺术地表现出来。 小说从狂人看到街上女人打儿子,嘴里说,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但眼睛却看着狂人,于是狂人从“咬人”开始联想痴想,自然地而艺术地演进到前面所引的“查历史”,推出了吃人的主题。 《狂人日记》不仅为鲁迅的小说奠定了一个大主题:揭露中国的“吃人文化”,而且为吃人是如何可能的,作了艺术的又是逻辑的描绘。整个社会构成了一个吃人的网。小说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深思熟虑的象征性和代表性,构成了这个网的基本结构: 赵贵翁:百家姓中赵为第一;贵,与富不同,富是财富,贵是地位,中国社会是一个崇尚等级地位的社会;翁,老年,中国是一个尊老社会,由老人统治青年、小孩;赵贵翁是中国社会最高权力的总代表。 古久先生:中国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象征,当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历史书写),赵贵翁听到风声,就代不平,脸色铁青,于是约了大人小孩与之做对。 狼子村:中国文化以村庄为基本单位,有“狼”之名,有吃人之实,狼子村代表和象征了吃人文化的基本单位。 医生:是老头,老年社会维护者,姓“何”,喻其人品医术的暖昧;其祖师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中有吃人的记录。 哥:家庭中的家长,家中的吃人者,吃了妹妹。狂人的直接管理者。历史吃人故事的转述者。 母亲:在悲伤中仍按文化的意愿行事。无意或有意而无奈地吃过妹妹。是历史吃人故事的认同者。 陈老五:老五,排行最后,跟在别人后面行事和帮忙。陈,陈年旧帐的陈。是听家中家长(哥哥)指挥的帮手,负责按家长的意思对狂人进行强制行为。 小孩们:在父母的教育下,也对狂人铁青着脸。 狗:是赵家的狗,文化的卫道者——“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在这个中国社会文化的网络中,吃人是怎样吃的呢?狂人悟了出来:“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地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崇。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文化杀人,是杀人于无形之中,杀人而不见血。揭示这种杀人,是新文化全盘否定传统的最重型的武器,因而成了鲁迅小说的重要主题。《孔乙己》、《故乡》、《祝福》是这一主题的丰富展开。 这吃人的文化,几千年吃了下来,而且还要继续吃下去,在于这样的事实:“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进化论告诉人们,人类一代代地在进化,青年人胜于老年人。中国之所以不能一代胜过一代,在于孩子在成长中就被精心地教了吃人:“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中国要进步,必须否定这吃人的老年文化,让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正常生长。《狂人日记》的最后,喊出的是时代的主题:“救救孩子!” 二 旧文化吃人,在《狂人日记》中以狂言的方式提出的“五四”主题,在鲁迅以后的小说中以真实而具体的方式得到了更深入的展开,这典型地体现在三篇小说中:《孔乙己》、《故乡》、《祝福》。 《孔乙己》以小说中主人公为篇名,姓孔,孔夫子的孔,寓意为孔夫子的徒子徒孙,旧文化中的读书人,“乙己”是别人以戏谑的方式替他取的外号,别人不叫也不知道他真实的名,他也不以为意,任人这样叫他,任这号成为他实际的命名。孔乙己没有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主见、自己的灵魂,他已经被以“孔”为代表的文化传统和以“乙己”为象征的社会现实所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