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4X(2000)02—0050—04 南宋四川的文学成就可观,涌现出一大批颇有成就的散文家、如虞允文、李焘、赵逵、王灼、张栻、张縯、刘光祖、黄裳、李心传、魏了翁、李鸣复、吴昌裔、牟子才等。另外,外籍文人陆游、范成大,居蜀时间较长,散文成就较高,故附录于后。 一、虞允文、李焘、赵逵、王灼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隆州仁寿(今四川仁寿县)人,通经史,善属文,晓军事,为南宋良相、抗金名将。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4)进士,曾历任彭州(今四川彭州市)通判、黎州(今四川汉源)、渠州(今四川渠县)代理州长官。秦桧死后,因中书舍人赵逵推荐,高宗召对,虞允文上书劝高宗“勤于己而佚于人,俭于国丰于天下”,勤政安民,拨乱反正;又论士风之弊,主张劝贤任能应“以文章进必抑其轻浮,以言语进必黜其巧伪,以致事进必去其苛刻。”又论四川财赋科纳之弊,揭露官吏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劝谏高宗“躬好生之盛德,民之疾苦”,严明法纪,肃整吏治。高宗嘉赏其言,除秘书丞,累迁礼部郎官。 绍兴二十年(1160)虞允文洞察先机,上疏言“金必败盟”,请预修战备,并判断金兵入侵,出兵五路,而大军必出淮西。第二年,金主完颜亮果率兵南下,两淮尽失,一如允文所料。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奉命前往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犒劳宋师,时宋军主帅罢职,新帅未至,三军无主,军情危急,允文即召诸将,勉以忠义,卒以一万八千之师,两战两捷,大败四十万之强敌。江淮浙西制置使刘锜执允文之手叹曰:“朝廷养兵三十年,今日大功乃出儒者!”高宗亦嘉称允文“朕之裴度”。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充分显示了一代名将的胆略忠勇。明代学者张时泰将虞允文比为岳飞,实非过誉。 绍兴三十二年,允文任川陕宣谕使,临行,告诫高宗“金亮既诛,新主初立,彼国方乱,天相我恢复也。和则海内气沮,战则海内气伸。”至蜀,与四川著名抗金将领吴璘策划并领导了著名的川陕保卫战,进攻凤翔,夺回巩州,收复陕西三路十三州。此时,允文作《论用吴璘以图恢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营田之利疏》等奏疏。 隆兴元年(1163),孝宗继位,投降派史浩为相,欲弃地求和。虞允文上《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分析天下时局,对比敌我双方,希望孝宗无为因循,尽力战备,抓住可战之机,励行可战之实。后投降派张思退又欲割地苟安,虞允文连上五疏力争,但孝宗不允,竟与金议和,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隆兴和议”。 孝宗乾道元年(1165), 允文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 三年(1167),吴璘卒,允文复出,为四川宣抚使,作《论明良交感惟信与诚疏》、《谢赐御书汉崔實政论疏》、《论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盗贼之备疏》等。卒于淳熙元年(1174),诏赠太傅,赐谥忠肃。 虞允文著述颇丰,杨万里《虞公神道碑》称其终生好学,“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宋史·本传》谓其“早年以文学致身台阁,晚际时艰,出入将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著有《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唐书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议》二十三卷、《内外制》十五卷、《诗文集》十卷、监修《续会要》三百卷,然诸书均佚。《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二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篇。 虞允文散文以奏议为主,尚实用,重辞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代表作为《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文章首言坚持抗战,收复中原,乃“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接着从宋、金双方君主是否英明、政权是否巩固、国内是否安定,以及民心向背、地利、天时、人才等九个方面,用对比手法,用事实论证“今日可战之机”,最后批评朝廷“规摹未定,议论未一,措置未当,未有可战之实”,劝谏孝宗深思熟议,无为因循,尽力战备,坚持抗金,否则,“张空拳以战”,将后祸无穷。全文短小精悍然议论周详,言辞恳切而又犀利明快,既洞察时局,卓识远见,又意显语质,不雕而工,是文人气质和将军风度妙合无限的好文章。 《辨鸟赋》、《诛蚊赋》为虞允文早年之作,有着更多的纯文学倾向。允文至诚至孝,母死,朝夕哭于墓侧。墓有枯桑,两鸟来巢,盘旋莫去。允文念父之鳏而有疾,七年侍侯,跬步不离左右。作《辨鸟赋》,以鸟乌私情,传人间至孝。文章情真意切,摧肝裂胆,有李密《陈情表》之感人力量。《诛蚊赋》以蚊蚋为毒人间,喻金“逞威于河内”,主张除恶务尽,“不复使无用之物,无穷之毒,存于世间”。文章描写如生,工丽对仗,充满强烈的爱国愤激之情。 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稜人(今四川丹稜县)人。年十二时,金兵破汴京,虏徽、钦二宗,北宋败亡,李焘“慨然有志驰驱”。年二十,“愤金仇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皆救时大务。”绍兴八年(1138),二十三岁的李焘擢进士第,历任成都府华阳县主薄、雅州推官、双流知县、荣州知州、潼州府转运判官、湖北转运使,晚年至兵部员外郎,累迁礼部侍郎,最后以敷文阁学士致仕。李焘一生为官清廉,不置姬妾,不置田产,勤政爱民,忧国兴邦,南宋著名学者张称“李仁甫为霜松雪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