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是近代诗文研究的奠基时期。早在近代文学终结的前夕,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近代诗文的研究工作。1907年,刘师培在《国粹学报》3卷1期发表了《论近世文学之变迁》,专论晚清诗文流派及其衍变,认为“为学日益,为文日损”。1909年,李详又在该刊4卷12 期发表《论桐城派》,从《文选》派立场评论桐城派散文。以上两文,可视为研究近代诗文的较早成果,而《国粹学报》也成为较早研究近代诗文的学术阵地。 一 在20世纪,学者们在近代诗文研究方面主要做了这样三件事: 一、整理出版史料作品 全国性的作品总集,主要有《近代诗钞》(陈衍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晚清簃诗汇》(徐世昌编,退耕堂1929年刊行)、《国朝文汇》(黄人、沈粹芬等编,上海国学扶轮社宣统年间出版)、《晚清文选》(郑振铎辑,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版)、《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钱仲联主编,上海书店1991年版)、《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散文集》(任访秋主编,上海书店1991年版)等。 地方性的作品总集出版更多,诸如《续梁溪诗钞》(侯学愈编,锡成公司1920年版)、《新溪诗续钞》(许桢编,1925年版)、《皖雅初集》(陈诗辑,1929年聚珍版)、《中州诗征》(杨淮编,经川图书馆1936年版),等等。 有关社团流派的史料汇编和作品总集,主要有《南社丛选》(胡朴安编,上海国学社1924年版)、《南社诗集》(柳亚子编,上海开华书店1930年版)、《南社丛谈》(郑逸梅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桐城派文选》(漆绪邦、王凯符选注,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等。另有杨钟羲的《雪桥诗话》40卷(1922年写成,有求恕斋丛书本),多论述满族诗人及其作品,其中保存了不少近代诗文资料和文坛掌故,为他本所无。 有关历史事件的作品汇集,以阿英(钱杏邨)、路工编的《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7—1960年版)为代表,包括《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中法战争文学集》(阿英编)、《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阿英编)、《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路工编)、《庚子事变文学集》(阿英编)等五个专辑,收录诗文及有关史料颇多。 女作家的史料汇编,有《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施淑仪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胡文楷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新1版)两种,后者于近代女作家, 特别是女诗人的著作考订比较完备。 在工具书方面,《中国近现代文学艺术辞典》(王广西、周观武编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收录的近代诗文作家达1428人,但仍有疏漏。 至于诗文别集,各地已整理出版的有数百种之多。近代重要作家的诗文作品,大都已结集出版。 二、构建起近代诗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近百年来,近代诗文研究一直以“两派一社”为中心。所谓“两派一社”,指诗歌宋诗派(含同光体),散文桐城派,再加一个南社。对“两派一社”的研究,成为近代诗文研究框架的主干,另有经世派诗文、中晚唐诗派、汉魏六朝诗派、新派诗等流派研究,女作家群体研究,湖湘文学、江浙文学、岭南文学、齐鲁文学、关陇文学等地域文学研究,战争文学研究,以及对若干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由此构建起一个有点有面,既有一定纵深,又有一定开阔度的研究框架,使近代诗文研究成为近代文学研究中的主干学科,而“两派一社”和湖湘诗文以及若干重要作家作品又成为近代诗文研究中相对独立的专题研究。 三、形成了近代诗文研究的基本布局 研究近代诗文的学者队伍发展缓慢。20世纪初叶,这一队伍只有数十人,而且绝大多数不是专门研究近代诗文的。到90年代末,这一队伍发展到200人左右,其中仍有一半属于兼顾研究。 就地域而言,近代诗文研究到90年代形成了以下的基本布局: 北京:偏重于诗歌研究,如鸦片战争时期诗歌及南社作品; 山东:偏重于诗歌研究,如秋瑾、龚自珍,并重视明清诗歌的贯通研究和综合研究; 河南:诗文兼顾,偏重于宋诗派、桐城派研究,从80年代末转入对近代诗文的整体研究和综合研究; 安徽:诗文兼顾,偏重于桐城派散文; 上海:诗文兼顾,重视综合研究,以南社研究为大项,其对南社史料的搜集整理之功居全国之首; 苏州:偏重于同光体研究,重视综合研究和整体研究,并重视对近代诗家作品的整理笺注; 杭州:诗文兼顾,以龚自珍研究为主; 湖南:诗文兼顾,以湖湘派作家为主,重视史料作品的整理考订; 福建:以闽籍作家为主; 广东:诗文兼顾,以岭南作家为主,重视整体研究; 贵州:以贵州籍作家为主,偏重诗歌研究和综合研究; 甘肃:以甘肃籍作家为主,偏重诗歌研究。 二 近代诗文研究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历史还不到100年。 比起此前的古典时期的各个断代的诗文研究,它的学术积累还远未丰厚。由于时代的影响,它的文化准备也显得有些先天不足。所以,20世纪的近代诗文研究带有明显的启蒙和开创的色彩,其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