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明清小说充满生机与矛盾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明清小说作品浩如烟海,内容纷繁歧异,但其中仍然存在着共同的思想特征和精神文化取向。作为明清小说创作主体的众多优秀作家,始终关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具有匡世济俗的热肠,自觉充当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设计师的角色。这样,就形成了明清小说探索理想社会、设计理想人格这一主潮。这个主潮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奔腾起伏,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王道仁政理想与救世英雄 元末明初,是明清小说思想文化主潮的形成阶段。对王道仁政的向往,对正义与公道的期盼,对定鼎安邦的救世英雄的赞颂,对替天行道的草莽豪杰的仰慕,构成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作品的主旋律。 《三国演义》问世于人心久乱思治的社会背景之下,作者试图在历史的回顾中触及现实问题,探求由乱而治的途径。民心、人才和谋略,是作者反思历史的三个聚焦点。那些深得民心、重贤惜才、智勇兼备的创业之主或辅佐重臣,成为小说衷心讴歌的对象,因为他们具有匡危扶倾、重建太平的能力和条件。《三国演义》中帝蜀伪魏的思想倾向,固然同作者的正统观念有关,但主要是人民群众政治理想的体现。刘备和曹操,一以仁慈恤民的形象出现,一则处处显露出崇尚暴力的霸道色彩。刘备自称以“宽”、“厚”、“仁”为理政治军的指导原则,他驻屯新野,“军民皆喜,政治一新”。诸葛亮“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西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米满仓廒,财盈库府”。这一清平、富足的王道乐土,实际上是《礼记》中的大同世界在元明之际的翻版。而曹操所行凶残暴戾之事甚多,常常“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三国演义》以恤民与否作为褒是贬非的支点,尊刘抑曹反映了平民大众对暴君苛政的痛恨以及对明君贤相的向往。 德与才、忠贞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是《三国演义》精心设计的理想人格。诸葛亮是这一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诸葛亮为蜀汉集团尽忠竭智,只手补天,死而后已。这一忠贞的品格与运筹帷幄的才能相结合,使诸葛亮通身闪耀着理想的光彩。 有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道德型的人物,此说不太确切。在三国这个角智角力、尚力贵诈的时代,政治家们所面临的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挫败敌手,夺取地盘,如果只讲求纲常道德,而不把精力集中于政治与军事的较量上,那只能在逐鹿夺鼎的权利争斗中身败名裂。若无内政、外交、军事上的赫赫功业,诸葛亮的形象就不可能这样神采熠熠,千古不朽。诸葛亮出山从政时,对其弟说:“待吾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诸葛亮还“每尝自比管仲、乐毅”,可见他是十分重视政治事功的。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又一个理想人物,他熟读《春秋左传》,骁勇神武,有智有谋,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情节,都显示了他的大智大勇。关羽最为人们推重的是义重如山的品格,他追随刘备,忠贞不二,金钱美女不能动其心,艰难困苦不能摇其志。此外,粗豪爽直、勇猛刚毅的张飞,浑身是胆、武艺超群的赵云,雄才大略、少年有为的周瑜,老当益壮、勇于献身的黄忠等,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英雄形象,在这些武将身上,寄托了平民大众对重建太平世界的救世英雄的企盼和仰慕。 《水浒传》将封建政治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作为思考的焦点。梁山英雄们啸聚水泊,立誓“掀翻天地”、“戳破苍天”,然后再“替天行道”,代不明不公的朝廷履行职责,重建理想的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张扬早已荡然无存的正义和公道。梁山泊是小说中的理想的世界,这里“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个性不同,可“识性同居”;禀赋各异,都“随才器使”。这一空想的“山寨社会主义”,反映了古代人民政治上要求等贵贱,经济上要求均贫富的平等思想。《水浒传》成功塑造了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一大批仗义直行、临难勇为的平民英雄,他们凭借出众的武艺,用以强制强的正义行动,除暴安良,拯溺济危。在他们身上,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英雄人格的崇拜和渴慕。 《水浒传》作者的思想倾向集中体现在宋江这一人物身上。宋江“自幼曾攻经史”,向往功名爵禄,渴望“以忠义求进步”。他结交了众多的江湖好汉,形成了仗义疏财的性格。他身处下层,“吏道纯熟”,对社会弊端有较清醒的认识,他是带着对现行官僚体制的不满和改良现实政治的愿望上梁山的。他“有忠有义”,又崇尚功利,是道德——功利型人格和侠义型人格的复合体,在他身上反映了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 改良主义思想与补天英雄 明代中叶至清初,是明清小说主潮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和神魔小说,提出了改良政治的愿望,要求除奸褒忠、保国御侮、重整社会秩序。而盼望政治清明,颂扬善行美德,追求婚姻自由,则是世情小说共同的思想倾向。 《西游记》的改良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孙悟空大闹天宫,搅乱了天界的统治秩序,甚至还提出要玉帝搬家让位的要求。但他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的统治秩序,而只是希望对现实进行一些改良,希望皇帝重贤惜才,使封建等级制度更加完善。唐僧师徒历尽艰险前往西天,是为了求取“劝化众生”的“真经”,使“贪淫乐祸、多杀多争”的东土之人收其“放心”,找回失落了的道德本性,以有利于“皇图永固”。从深层意蕴看,所谓“真经”实际上是一种医天安国、匡世化俗的药方,一种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