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家吴敬梓除了《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外还著有《诗说》。吴敬梓好友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说“先生晚年亦好治经”,“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章学诚《丙辰垤记》、欣云《盋山志》、《重修安徽通志稿》都言及吴敬梓著《诗说》;或言七卷,或不言卷数(均见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沈大成《全椒吴征君诗集序》言之最详,说:“先生少治《诗》,于郑氏孔氏之笺疏,朱子之集传,以及宋元明诸儒之绪论,莫不抉其奥,解其症,猎其菁英,著为《诗说》数万言,醇正可传,盖有得于三百篇者。”同吴敬梓临终前有一面之交的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曰:“《诗说》纷纷妙注笺(先生有《诗说》八卷),好凭枣木急流传。秦淮六月秋萧瑟,更读遗文一怅然!”可见《诗说》当时没有刻本。清同治八年(1869)金和《儒林外史跋》言:“先生诗文集及《诗说》俱未付梓(余家旧藏抄本,乱后遗失)。”从此,吴敬梓的《诗说》便销声匿迹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吴敬梓“所著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都不甚传。”胡适《吴敬梓年谱》亦说:“《全椒志》卷十二说先生有《诗说》七卷。但现在不传了。”解放前后出版的《文木山房诗文集》、李汉秋《吴敬梓研究资料集》、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都未收《诗说》。学界普遍认为吴敬梓《诗说》已不存于世。只能从《儒林外史》、金兆燕《寄吴文木先生》、金和《跋》中见到吴敬梓说诗的一鳞半爪。 近日, 笔者在上海图书馆古籍部发现了《文木山房诗说》(书号552111),不分卷,为清代手抄本,封面“文木山房诗说”下有“旧抄本戊子四月收十七、十八有缺”字样,并有篆体印章“献唐”。卷端书名下题“全椒吴敬梓敏轩纂”,并有“王献唐”印。卷末有“献唐劫后所得”印。王献唐,名琯,字献唐,以字行。山东日照人。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929年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搜罗各种古籍文献数千部。戊子年,应是1948年。全书三六页,均标出页码,每页双面,每面八行,每行二十字,凡一万一千字左右。字体为楷书,无序跋无目录。 《文木山房诗说》内容是论说《诗经》的,共四三则,疑缺损处佚失一则。首三则为总论,标题分别为“孔子删诗”、“四始六义之说”、“风雅分正变”。以下为分论,分别论说《诗经》中有关篇章,次序与《诗经》相同。现依次序抄录如下,并和《诗经》一一对举。(序号为笔者所添)如 4、“后妃”——《周南·关睢》5、“钟鼓”——《周南·关睢》6、“卷耳”——《周南·卷耳》7、“画工图雷”——《召南·殷其雷》(按此则是唯一与《诗经》次序略有不同者)8、 “桃夭”——《周南·桃夭》9、“汉神”——《周南·汉广》10、 “父母孔迩”——《周南·汝坟》11、“采蘩”——《召南·采蘩》12、“申女”——《召南·行露》13、“群妃御见”——《召南·小星》14、“马鹿”——《召南·野有死麕》15、“驺园”——《召南·驺虞》16、“七子之母”——《邶风·凯风》17、“简兮”——《邶风·简兮》18、“翟茀”——《卫风·硕人》19、“降王为国风”——总论《王风》十篇20、“鸡鸣”——《郑风·女曰鸡鸣》21、“鸡鸣与丰皆齐诗”——《郑风·女曰鸡鸣》、《郑风·丰》22、“子矜”(按:应为衿’)——《郑风·子衿》23、“野有蔓草”——《郑风·野有蔓草》24、“魏风”——综论《魏风》之七篇25、“角枕锦衾”——《唐风·葛生》26、“驷驖”——《秦风·驷驖”27、“秦人不用周礼”——《秦风·蒹葭》28、“秦之士贱”——《秦风·权舆》29、“污泽”——《曹风·候人》30、“豳”——《豳风·七月》31、“东山之四章”——《豳风·东山》32、“四牡、采薇、出车、枤杜”——《小雅》同题四篇。33、“伐木”——《小雅·伐木》34、“菁菁者莪”——《小雅·菁菁者莪》35、“生刍壹束”——《小雅·白驹》36、“社”——《小雅·甫田》37、“辟雍泮宫”——《大雅·文王有声》38、“阳厌”——《大雅·抑》39、“彼童而角”——《大雅·抑》40、“魃”——《大雅·云汉》41、“时迈”——《周颂·时迈》42、“大王剪商”——《鲁颂·
宫》43、“玄鸟”——《商颂·玄鸟》以上各则的排列次序几乎和《诗经》各篇次序完全相同,并且和《诗经》相始终。据此可以推断,此部《文木山房诗说》是全本,而非残本,因为抄本的页码无损,次序不乱,内容覆盖整个《诗经》。只可惜中间有近百字佚失,前人所云《诗说》七卷本,不知是否为另一种抄本。就已为前人所列举的诸篇来看,和手抄本内容是一致的。沈大成所说的“《诗说》数万言”,似乎与此本没有太大的出入。 《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有杜少卿说“诗”一段,现将杜少卿的说“诗”和《文木山房诗说》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