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大学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乃至形成全民族的创新意识,理应成为师范教育的最高目标。”因此,创新应该成为一种理念,贯穿于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并最终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得以体现和落实。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而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引向真正的创新行动,应当成为变革现在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 一、问题与创新 创新始于问题。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他甚至竭力主张“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事实上,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科学发现,往往发轫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问一个“为什么”,将有效地促使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或原由的探索,而“怎么样”的问题常常引起对过程机理的思考。 导致创新的“问题”有两个触发点:“好奇”与“质疑”。首先,问题来源于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有无?是否?如何?从而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映迟钝,对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不必说创造和发明了。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的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理:好奇心理、问题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其次,“问题”来源于怀疑精神,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充分肯定质疑在科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他曾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一种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的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立说。 二、“问题”激发创造力的心理分析 “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人的思维容易受先入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能力”。思维还常常会陷入滞涩和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尤其是那些新颖、冲击力强的问题,往往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从而带来紧张,引起焦虑,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问题”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杜威在30年代对“探究”或“反省性思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问题”激活创造性的心理过程。根据杜威的理论,探究是“对任何一种信念或假设的知识进行的积极、持续、审慎的思考”。当一个人面临“三岔口的情景”或者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去进行反省性探究。因此,思维是从一种怀疑或混淆的“前反省状态”进入一种满意或对先前让自己感到怀疑和困惑的情景的控制为特征的“后反省状态”。 “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1998年4 月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供的研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则力主研究型大学实施“探索为本的本科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云寻找答案”。这种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以及“运用交流技巧将研究成果向专家以及不熟悉该领域的听众报告”,将使大学生深受鼓舞,同时领略一种“顶峰体验”。很显然,这对大学生日后的创新生涯是大有益处的。 三、“问题”的分类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 盖泽尔斯曾经把我们碰到的“问题”大致分为三类:其一,呈现型问题。这是目前学校中最常见、最典型的问题情景。它们是一些由教科书或教师给定的问题,答案往往是现成的,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问题解决者只要“按图索翼”,照章办事,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象或创造”。其二,发现型问题。它们有的也有已知的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而不是有老师或教科书给出的。这类问题有的还可能没有已知的公式、解决办法或答案,因此,它们往往通向发现和创造。其三,创造性问题。这类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全新的。我们所说的“强化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提出问题,这种质疑和探索并非每一次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大量的“发现型问题”中也只有为数不多者能够产生有科学价值的创见,因此有人称之为“智力探险”。实际上,“智力探险”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寻得正确的解答,而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正是着眼于这一目标和价值取向,人们主张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从尚未解决的问题开始,并强调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