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区域化是指高等教育要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办出地方特色,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一种新思想,其出发点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高等教育管理权限过度集中的弊端,扩大地方对高等教育的决策管理权,促进地方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推动高等学校为地方的社会经济提供更直接的服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调整,地方高等教育管理权限逐步扩大,地方投资办大学的热情高涨,高等教育区域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和热点由东部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及不发达地区的转移,特别是2000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西部大开发”的中心议题,使得与经济社会等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高等教育在区域化的问题上再次得到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关注,高等教育区域化迎来了第二次研究和发展的高潮。 一、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历史契机与背影分析 高等教育区域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明知选择,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因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 (一)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区域化是经济区域化的必然要求和反映,与经济区域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有统一领导,又要有分级管理,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中央为调动地方的经济发展,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允许一部分人和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特区经济、沿海开放地区经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等先后形成规模。 区域经济在发展和形成特色时,需要高等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应该有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特别是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日趋规范,市场竞争加剧,地方政府更感到保持地方经济社会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储备大量的各级专门人才,需要发达的高等教育作后盾,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区域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心下移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央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即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要求高等教育加强与经济的联系和结合,要求高等学校加强与本地经济的结合,确立并实施“科教兴省(区)”战略,积极对区域发展承担责任,关心和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学校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促进区域特色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赖市场配置资源,讲究竞争、效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必然打破单一的、过分集权化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扩大地方的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发展包括公办、民办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充分利用地方的各种资源发展高等教育,从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高等教育区域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学校布局是根据计划经济的需要来设计的,比较多地考虑了政治和人口因素。如按行政区划设置高等学校,刻意追求高校数量在地域分布上的均等;在内地设置民族院校,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各地区一级基本上都设置了师范专科学校等。另一方面,为了改变旧中国高等学校过于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的格局,促进内陆地区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从1953年起,各地和中央各业务部门新建、充实了一批新院校和新专业,经过不断调整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部委属高校、地方高校“三分天下”的局面。高等学校分布的这两种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其弊病逐渐显露出来。前者表现为办学条件好、质量高的高校一般都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小城市高校的办学条件、质量都不尽如人意,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后者表现为即使位于同一个大城市的高等学校,尽管许多学校性质相似、专业相近,但是由于分属不同的业务管理部门,也各自独立存在。其结果是院校、专业设置重复,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现象严重,办学效益不高。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高校布局进行调整,对那些具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地方高校,要进行结构和专业调整,设置富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学科,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将那些单一面向和单一隶属关系的行业部委属高校有机地纳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到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协调发展,涉及到区域高等教育如何既适应区域发展又适应行业区域规划等众多方面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区域化就变得非常突出和重要。 (四)高等教育区域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讲,高等教育区域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更能证明这一点。美国于19世纪,在开拓西部疆界、建设新国家的背景下,奏响了高等教育区域化的三步曲,州立大学、市立大学的创办,满足了各州、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赠地学院”的兴起,直接促进了地方工农业发展;社区学院的设立,使高等教育区域化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英国19世纪中叶伴随着新大学运动而创立的城市大学,密切了大学与地方工业发展和经济、科技的关系,加速了英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原联邦德国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诸如地方分权、高校不规定统一的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教育改革措施,为德国各地经济的振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日本模仿美国的社区学院而设立的短期大学,由于适应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促使国会不得不将设立短期大学的“暂时措施”予以更改,而立为“恒久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