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6894(2000)02—0014—03 为适应未来知识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尽可能地趋利避弊,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起来,把文化科学知识的专业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并把素质教育放在大学生培养的首要地位,这个观点已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同。为了实现这样一种人才培养目标,在当前的高校教学改革中,就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模式,更新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以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步入90年代的国际社会,正发生着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及综合国力的竞争,这些竞争“实质上是智力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1 ]可以这样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拥有复合型和创造性人才,谁就能在未来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但是,面临着诸多挑战的高等教育已愈来愈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使今天的高等教育走出昔日的“象牙之塔”,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成为经济腾飞的“发动机”,已成为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他们为了研究对策,制定规划,都在审视和改革自己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重视改革不适应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传统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以及封闭、僵化的课程体系,先后建立了开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尽量使其弹性化。他们注意引进新的课程,充实新的教学内容,重点解决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弹性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开拓能力和应变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在稳步进行。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体系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跨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例如:缺乏科学性、广博性和前沿性的课程体系,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教学管理制度,灌输加考试的教学方法以及陈旧狭隘的教学内容等,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学术视野不宽,个性发展不足,压抑了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因此,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理顺教学关系,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善于独立学习、工作和富于创造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新科技革命浪潮中,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过去研究教学的教师,多侧重于研究教师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教育活动以教育手段为中介,即教师通过教育手段,把自己的目的、意志和活动传导给学生,影响学生的发展。学生对教师的传导具有能动性和主动性,即在“教”与“学”中,教师把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必须有赖于受教育者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具有选择性,教育过程亦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参与,教育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只有教师和课堂。教师也不是全部知识的载体和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伙伴。因此:“所有真正的学习都是主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靠记忆。它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主要的角色,而不是教师。”[2] 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高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即:在教学中,教师决定学习的内容、时间、方式,学生的思维和如何学习是教师在课堂中教会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根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进行教学,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与教育关系的规律,在传授科学文化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的智能。但是,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只能是外部的,学生最终认识,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内化活动,教师在这种内化过程中,只起客观作用,即辅助作用,学生才是这种内化活动的主体。 要提倡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的高教教学改革也必须在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结构要求的基础上,以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克服教学实践中诸多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弊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和焕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模式。 三、高校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及其未来发展 总结过去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不难看出模式化的倾向相当严重。教学工作关注的是教材、教师、课堂,而不是学生及其个性化发展;鼓励的是对既有知识、结论、方法的机械认同,而不是独立、求异、发散的思维;追求的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标准化,而不是必要基础上的个体特色与优势。一句话,对学生的自身完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不够,这样必然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能力差,不善于思考,只习惯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