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民间资金,企业参与办学,走股份制、产业化的道路,是目前高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民办高校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迅速崛起,怎样才能让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民办高校的地方性与大学的规范性的关系。民办高校一般都设置在地方,并力图适应并满足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出高校的地方特色。这应该说是一种正确的选择。然而,高校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有其办学的标准和规范。民办高校要超越区域限制,按大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规律和规范来办出自己的特色,切不可在强调区域性、地方性和独特性的时候,忽视了大学的标准和规范。 二、投资的寻利性与教育的公益性的关系。投资总是为寻找某种利益,尽管这种利益不一定就是经济利益或某种直接的物质利益。不图利益回报的投资是缺乏责任心的行为。然而教育却是公益性的事业,要以受教育者的本身利益为重,其目的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并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要求的人才。不论何种办学模式、办学体制,教育这一根本性质及目标都是不能改变的。如果教育就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或图某种回报,那么这样的改革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要想处理好投资的寻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的关系,只有通过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率,也即要学会经营,而非学会营利。通过最优化的管理,以较少的投入求得较高的产出。 三、企业的经济效益与高校的人文精神的关系。企业对高校的投资,使得高校有了坚强的经济后盾。而且现代化企业许多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措施都能为高校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但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效益,而高校崇尚的是人文精神。因此企业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如企业内部工作量与质的确定,就不一定适用于高校的管理。高校自然也要关注经济效益,但人文精神乃大学之灵魂。例如:推崇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倡导公正平等、民主法治的理性精神;注重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肯定自由创造、自我完善的主体精神和展现生存意义、崇高价值的理想精神。民办高校要通过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先进思想和方法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达到弘扬人文精神之目的。 四、高校权力的受制约性与决策的独立性的关系。民办高校往往实行董事会领导之下的校(院)长负责制,校(院)长应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校(院)长行使职权具有监督权力。但是董事会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当校(院)长在卓有成效地从事管理的时候,董事们要善于克制自己,切不可任意插手、横加干涉。高校管理与企业管理有相同之处,但高校又有其自身的管理规律,如高校管理目标的多重性和人才培养的长期性,诸如此类的问题就难以用企业行为简单加以解决。高校正是要做到专家治校,体现高校决策的独立性,确保按教育规律办事。 五、教师工作任期的临时性与教育实施的主体性的关系。民办高校的用人机制往往实行全员聘任制,彻底打破终身制,消除大锅饭现象;分配制度将体现多劳多得、优教多酬的原则。这对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和提高办学质量无疑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聘任制容易使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逐渐淡漠并且产生工作临时性观念。实际上,办好一所高校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教师,没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过硬,学科、学历、职称、年龄、性别结构搭配合理、勇于进取、富有主人翁意识的教师队伍,任何一所高校都将失去其活力。教师是高校实施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主体。信任、尊重和依靠教师并努力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应是民办高校管理的中心工作之一。用人机制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教师主体地位的改变,而是在新机制下的主人更有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更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更有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不再是原先那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饱食终日的主人了。 六、后勤服务的社会性与教育影响一致性的关系。由于民办高校机制活、规模相对较小及后勤改革涉及人员总数不多,变学校办大社会为大社会办学校的改革较为容易也较为迅速。食堂、宿舍、医院、邮局甚至网吧都有可能由校外人士独立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这是发展的趋势。然而这对高校学生的管理造成了一些困难。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的范围大大超出了学校管理的范围,学校管理人员对学生施加的较为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生活、娱乐的管理似有鞭长莫及之感。可见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管理与生活管理的脱节,甚至造成对学生生活的放任。而我们的大学生由于从小受到过多的管束式的教育,缺乏一种自觉自律的意识和习惯,如果一旦放松了生活指导、纪律约束,那么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不该出现的行为在我们大学生身上都可能出现。寝室卫生和食堂秩序的维持,舞厅规范和电脑游戏、碟片管理规定的落实,学生校外、课外活动检查等等,都可能由于管理要求的不一致或疏于管理而带来严重的问题。后勤服务社会化强调的是工作责任和范围的分化,而学校教育特别是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强调的是整合。在后勤服务日益社会化的情况下,如何强有力地协调各单位、各部门及有关人士来对大学生进行步调一致的教育和影响,也即把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取得高度的一致,真正做到齐抓共管,这是摆在学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七、专业设置的市场化与办学特色化的关系。民办高校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根据市场需要及变化,及时设置和调整专业。确实,民办高校只有实行市场化动作,才可能有稳定的生源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前景,学校才能真正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但作为一所高校又应该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名牌专业,也即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民办高校在起步阶段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办学经费及所在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状况来确定自己的专业特色,并努力形成规模效益。如果一味强调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即可能造成各院校专业设置的重复以及导致在专业建设上的短期行为。民办高校起步晚、起点低,如果不分轻重缓急,试图在各专业领域平均使用力量,还可能造成各专业的教学水平始终在一个较低层次上徘徊,在整体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