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资源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其配置状况不仅影响到这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会对毕业生个人经济收益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分析该影响,可以增进对高等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而为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由于我国现有的统计材料中缺乏有关不同类型、不同配置状况毕业生工资(或收入)状况的材料,因而本文拟用一项估计的数据对毕业生资源配置与个人收入关系作初步分析。1998年6~7月,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组织,对我国当年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涉及23个省市49所高等学校,有效样本达11636人。在该项调查中,不仅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学用结合状况、 层次对应状况等资源配置状况进行了调查,也要求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状况进行了估计(注:为了解毕业生对预期收入所作估计的准确性,笔者进行了一项对比:根据北京大学学工部1998年的调查(由笔者统计),北京大学1996届本科毕业生(样本数为143 人)在1998年时的平均月收入为1801元,而本次调查中北京大学1998届本科毕业生(样本数为186人)所估计的平均月收入为1794元。由此估计, 至少本次调查中北京大学毕业生对预期收入的估计是比较准确的。)。本文的分析将主要依据该调查的统计数据。 一、就业状况对个人经济收益的影响 毕业生就业状况包括的内容很广,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毕业生是否及时就业以及在何地区就业。及时就业说明毕业生资源得到了及时配置,毕业生个人也可以及时获得工资收入;而毕业生待业则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这种损失可以从已经就业者的平均收入得到大体反映。由于不同地区工资收入水平不同,因而毕业生就业的地区不同,个人工资收益也存在差异。 根据对1998届毕业生的调查,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预期月收入所作估计的初步结果如下:均数为988.3元,标准差为774.7元,其中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含博士生和硕士生)预期月收入的均数分别为778.0、1018.5、1427.6元。为进一步反映不同类型、 不同就业地区毕业生的预期收入,以下表1 提供了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所得出的部分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在控制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教育部属院校毕业生比其它部委院校和地方院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高178.7元和225.1元;每多受一年教育,每月收入增加80.4元, 即相当于本科毕业生比专科毕业生多161元,硕士毕业生比本科毕业生多241元。这种结果也表明,待业者每待业一个月要付出将近1000元的机会成本;在待业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待业者的机会成本是男性高于女性,研究生高于本、专科毕业生,教育部属院校毕业生高于其它院校毕业生。 从表1也可以看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就业比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月收入平均要低300元左右; 在县镇和乡村就业比在大中城市就业的平均月收入要低100元左右。 表1 不同类型和就业状况毕业生月收入回归结果 变 量 系数 T值 显著性水平 性 别 (以女性为参照) 男 性 74.53.573 0.0004** 学 校 (以教育部院校为参照) 部委院校 -178.7 -6.134 0.0000** 地方院校 -225.1 -7.847 0.0000** 就业城乡状况 (以大中城市为参照) 县 镇 -91.9 -3.173 0.0015** 乡镇或农村 -114.5 -2.201 0.0217* 就业地区 (以东部地区为参照) 中 部-300.8 -10.755 0.0000** 西 部-310.8 -10.787 0.0000** 受教育年限80.4 8.4970.0000** 常数项-353.0 -2.1320.0331* R[2]:0.229调整R[2]:0.223 样本数:6126 注:1.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对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2.*表示达到0.05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1显著性水平。 二、学用结合状况对毕业生个人经济收益的影响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学用结合状况将会对个人收入发生影响,因为学用结合意味着通过高等学校的专业学习而增加的人力资本得到了利用,而学用不结合则意味着通过专业学习而获得的知识、能力不能(或大部分不能)得到运用。这样,与学用结合者相比,学用不结合者的生产率较低,因而收入也会较低。 国外的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以上观点。例如,GruBB 利用美国1990年的数据对学用结合状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注: GruBB,W.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the Sub- Baccalaureate Labor Market,1984—1990,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97,Vol.16,No.),其研究方法是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单对数回归。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参照对象为高中毕业生。 从表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大多数情况下(男性资格证书者除外),学用结合者的收入要高于学用不结合者,即学用不结合会使收入明显减少;第二,即使是在学用不结合的情况下,学士和男性协士的收入也显著地高于高中毕业生,说明大学中的非专业课程也是可以带来收益的,但专业资格证书获得者(接受的非专业课程较少)若不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其收入就与高中毕业生没有显著差异;第三,学术性学科毕业生的收入低于专业性学科中的学用结合者,但高于学用不结合者,这也说明学术性课程是可以带来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