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 (2000)03—0097—0099 我国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和“科教兴国”的战略,以及当前掀起的知识经济的浪潮,把不仅传授而且生产高新科技知识和培养创造高新科技知识人才的高校推到了担当振兴中国的先锋地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后的高校之间所存在的竞争局面,使各个高校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国家和民族所赋予的时代重任、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向所有高校提出了如何把自己发展成为在国内乃至国外具有先进水平的高校。高校中传授和生产高新知识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各个高校都把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上,这无疑是正确的。许多高校都努力一方面提高聘用教师任职的学位要求,另一方面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但多年来,这些措施似乎无多大成效,许多高校的师资水平并不因此而有明显提高,甚至无法阻止其下滑的趋势。 为此,笔者试就高校师资建设战略的选择究竟应当放在哪一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现状 任何一项战略及其策略的制定,都必须建立在对现状有全面、清晰和正确的了解和掌握之上,高校要制定师资建设的科学战略,理所当然应当对高校师资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我国师资基础原本就相当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育事业及师资力量都得到相当高速的发展,但受各种人为因素,尤其是受十年“文革”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及其师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以致造成近年来不仅出现了年龄上的青黄不接所导致的学术梯队断层现象,也造成了师资队伍在学术层次比例结构上的不合理。据一份统计资料,现在我国55岁以上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70%,45岁以下的占20%,45~55岁的仅占10%。按现行体制,五年之内70%的正高职称的教学和科研人员都要离开工作岗位,退出师资队伍。这不仅需要一批现在相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来递补,也需要大批优秀青年高级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师资对青年知识分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从80年代初至今,我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大量流失,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不仅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而且有些学科还有所下降。我国政府为提高高校师资的水平,改革开放后每年都派出了大量青年教师到发达国家留学,但学成后回国的只占少数。据国家教委1997年1月公布的材料, 我国高校出国留学人员从80年代以来共计27万多人,回国的只有9万多人, 流失人员占派出总数的三分之二。这是直接流亡国外。另有相当一部分虽然没有出国,但应聘到外国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兴办的各种机构。虽然身在国内,但是为外国服务,这是一种间接的“流亡”,甚至是更加不利的“流亡”。还有一种是专业人才流失到学非所用的党政机关。寻求到党政部门任职不仅成为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的首选择业目标,也成为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甚至是学有所长、具有高级专业知识和职称的青年教师转行的目标。高校教师的这些流失十分严重,也十分令人痛心。 据首都高校师资管理研究会1996年对北京6所高校的统计,1982 届至1991届毕业的高校教师已流失53.3%。 其中首都医科大学1982 届至1989届毕业的教师流失了75%,1989届至1991届毕业的教师流失了40%。江西省有所高校1980届到1990届毕业的教师流失60%多,仅流失到深圳工作的教师就可以创办一所同样规模的高等学校。流失速度之快,数量之多,令人吃惊,也令人担忧。 直到现在,尽管许多高校制定了许多阻止教师流失的规定和提高师资水平的措施,试图以此来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但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的流失风潮既没有平息,也没有明显减弱的趋势。照此发展下去,我国花费巨资,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许多优秀青年人才不仅不是为本国的高校,甚至不是为本国的科研和经济事业服务,反而是为那些经济和科研教育事业都比我国发达并力图使我国只能居于发展中国家、至多是次发达国家地位的国家服务。这种现象无疑说明我国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本国而是为发达国家培养人才。这种为他人作嫁衣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势必拉大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高校的距离,从而拉大我国的科技和经济与发达国家本就存在着相当差距的距离。这不能不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高校人才流失、萎缩的根本原因 自8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优秀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量流失,不仅有其个人的原因,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市场的开放,人才合理流动日益增多。完善的人才市场本应是为更科学更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条件,但同样也为高校教师流失提供了可能。人才不再是部门、单位所有,个人拥有支配自己和选择发挥自己才干并获得相应报酬的单位的权利。 第二,改革开放后高校教师的报酬明显偏低。高校教师队伍是所有行业中最庞大的高级知识分子队伍,从事着社会上最复杂、最高级的脑力劳动,是全社会中最高层次的劳动力队伍。高校教师的劳动报酬不论国内外历来都是远远高于一般的体力劳动和简单脑力劳动的报酬,其工资水平总是居于社会众多行业工资收入的高层。历来高校教师不仅因其劳动性质的高层次而倍受社会尊敬,也因其工资收入的高层次而被世人羡慕。文革时期,他们尽管曾被“四人帮”一伙骂为“臭老九”,但始终并没有真正地臭过。改革开放后情景发生了变化,改革使我国经济部门的分配政策和利益格局被打破并波及高校。高校由于仍属计划体制,自身无力应付这一冲击,而我国政府又未能及时地调整对高校的分配政策,因而社会上曾流行“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顺口溜。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在众多不同行业的排位中掉了个个,从前几位跌落到后几位。他们的物质生活与其他行业的相比显得相当贫乏,甚至一些青年教师的家庭生活还出现相当程度的困难。当社会长时间不能合理地支付给某一种劳动的报酬时,这种劳动就一定会逐步地减少,或劳动质和量的减少,或整个劳动出现暂时性的短缺。高校教师在无法获得与自己所付出的劳动相适应的报酬,无法获得本应可以获得的物质生活资料时,当然就有可能动摇他们在高校的信心,迫使他们产生离开高校、流动到可以获得高于高校工资收入的其他行业、单位去的想法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