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廿年有余,在肯定其伟大成就的同时,人们从中发现了一种危险倾向,名曰“对改革的过度迷恋与依赖”。①联系今日很热门的高教改革话题,寻觅其中所谓“过度迷恋与依赖”的踪迹,竟也使人顿感惊愕。发现问题是痛苦的,但也是幸运的。愿这于我们客观认识高教改革、适时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科学推进高教改革进程将会有所裨益。 一 所谓“对改革的过度迷恋与依赖”,其表现形式是:疾呼改革口号,不断出台新的改革方案与措施,以取代刚刚付诸实施不久的其他改革方案与措施,并以此表示改革事业轰轰烈烈,改革大潮滚滚向前。当一种改革方案与措施在其“炮制者”看来效果不明显时,便会马上提出和实施另一种“新”的改革方案与措施。其基本特征是:过度迷恋改革方案与措施的不断出台,不顾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不在提高实际成效上下功夫,而是一味追求花样的不断翻新,过度夸大改革的作用与功能,不负责任地编织改革神话,一味鼓吹“一改就灵”,把改革视作包治百病的万应灵药。其实质危害是:因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与欺骗性往往为有关方面所肯定,又因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而引发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不满和厌倦情绪,最终瓦解改革的群众基础并葬送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其中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教训,就是为了获得生产力水平的巨大发展,尽快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一味追求对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从根本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结果不但使发展生产力的美好愿望落空,反而阻碍和破坏了生产力发展的正常进程,进一步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因为总结了这一深刻教训,我们才决定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这场改革,就其实质而言,同样是一次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且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调整,其本意是要将过度超前了的生产关系调整到适应现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来。但是,随着这场改革的深入与扩展,“对改革的过度迷恋与依赖”的危险倾向却悄然产生了。冷静分析,不顾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不断出台新的改革方案与措施,一味追求花样的不断翻新的做法,其实质就是一种对生产关系的不断的盲目调整,这不正是我们改革开放前生产力发展遭受重大挫折的沉痛教训吗?历史的教训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历史的覆辙我们再也不能重蹈。 二 我国改革的实践表明,任何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要靠包括改革在内的诸多政策措施的综合作用方能奏效。由于改革在实质上仅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超出生产关系范畴仍要求其发挥特有作用与功效,甚至将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寄托于改革,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②因此,不能把今天高等教育面临的各种困难都归咎于不改革或改革不彻底,也不能把高等教育的成就和发展都归功于改革,这易使人产生“有问题找改革,一改就灵”的错误观念。事实上,高教改革在实质上也仅是对高校办学体制的一种调整。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流程管理、甚至教师素质以及生源质量等问题的根本解决均无法靠高教改革本身直接奏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由于忽视生产力范畴诸多因素的作用,曾经出现过以改革代替管理、代替技术改造的倾向,导致企业在轰轰烈烈的改革进程中却严重出现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下滑、技术设备落后、竞争力减弱等诸多问题。这充分说明国有企业问题已非单纯的改革所能解决。为此中央才明确提出了“三改一加强”的方针,即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与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这一经验教训很值得高教改革借鉴。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是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要一手抓教学改革,一手抓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把三个方面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为此,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在注重目标管理的同时,应建立起有效的过程管理机制,认真抓好教学秩序、教学质量、考试、学生学习、学籍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学管理要规范化、制度化、严格化,并落实到基层。同时,要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并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学问,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学问。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③只有抓好教学基本建设,认真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才能巩固和发展教学改革的成果。综观中外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其所以成为一流大学,靠的是包括改革在内的诸多方面工作成果的长期历史积淀,而非某时某刻套用了某一伟大“框架”所致。面对一所所著名的大学,我们在羡慕其一流的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应该羡慕其一流的日常教学管理水平。 三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某些改革者们“过不去”的故事却也多多:经挖空心思制订出的重大教学改革举措,待摊子已铺得很大了才发觉居然与前任们早已搁浅了的“蓝图”别无二致;经反复研讨、多方努力才购置来的新设备居然同尘封的库房里还未使用过的“家伙”一模一样;某专业学生都快要毕业了,却找不到一份象样的培养计划;更“可恶”的是,面对来自上级的各类检查及评估,急需提供各种数据材料以显示自己“丰功伟绩”时,往往“要什么找不到什么”……种种迹象表明,改革以来某些领域尤其日常教学工作领域生成的“真空地带”或“管理盲区”在扩大,由此,教学设备可以无人继续保养,教学档案可以无人继续整理,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思想状态甚至连班主任都可以不知,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可以无任何规范且还美其名曰“变革传统”。唯一不缺少的却是越来越多的随时随地都在构想着伟大改革计划的“改革者”们。 必要的科学管理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更是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都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是体制改革无法替代的。由于忽视这些因素的作用所导致的上述多多怪事,与高教改革理念形成强烈反差,致使许多“改革者”的种种许诺无法兑现,由此引发着广大高教人对高教改革的不满和厌倦情绪,有人因此开始疏远、冷淡改革,有人甚至因此产生抵触情绪并反对改革。而高教改革一旦失去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目前还在如火如荼进行的高校合并工作中已经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因企求稳定而过多考虑原有官员的“合理去处”,却忽视了广大教职员工在整合过程中及今后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而面对如此重大的高教改革举动,不少本应成为其活动主体的高校普通教师及教辅人员却把它看作“学校领导们的事”;面对过渡期领导们忙于“巩固地位”而无暇顾及日常教学事务之机,不少已习惯了“自由活动”的教职员工趋之若鹜,何乐而不为?而那些真正关心此项改革并希望学校由此获得重大发展的人们,面对如此“景象”却只能是“干瞪眼”,有的因此伤了心、失了望。很显然,这种缺乏广大教职员工自觉参与的改革,不仅不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反而因动摇群众基础而降低着改革的成功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