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1287(2000)05—0136—05 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历史性关键时期。1985年前后,民办高等教育重现于我国高教领域,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状况跟国家的政策和形势发展密切相关,并同全国其他省市的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发展速度、规模及办学层次等滞后于全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考察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势必将其放在全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湖南高等教育的自身运行规律中进行。在此前提下研究高等教育社会化和民办高等教育相关的问题,以期全社会都来关心它,扶持它,达到促进我省高等教育更快,更有序的发展。 一 教育社会化是高教改革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改革中根本的、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是属于公益性、基础性的社会生产和消费领域。它的培养目标必须服从、服务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教化的需要,必须以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为目的。给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是政府的责任和职能。1949年解放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直维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单独办学的模式。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确立,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知识产权的确定,“人才经济学”的出现,加速了我国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教育经费的短缺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矛盾日显突出,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多元化要求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政府作为唯一的教育主办者,已力不从心,因为,传统的办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制体下社会大环境、大背景对办学体制、管理模式及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无力解决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不利于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加大力度全面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宏伟目标。传统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精英式”教育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局限于计划经济历来都是“精英式”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提供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统计,1998年全世界适龄青年(18—23岁)的高等学校入学率为18.8%,其中发达国家为40.2%,发展中国家为14.1%,中国截止1997年才7.6 %(加上全国高等学校自学考试毕业生略有增加,也只有9.1%), 也就是说,适龄青年有90%左右与高等教育无缘、失之交臂,无疑只有非常优秀的学生才能有幸步入高等学府的殿堂。这是典型的“精英”式教育。湖南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强省,但不是高等教育的强省,且是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之一,由此可见湖南相对全国而言其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偏低。 2.“大一统”的管理格局 几十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包揽了国家高等教育:制定教育方针,划拔教育经费(包括教育行政费、基建投资费,教师工资福利,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统筹并设置专业,核定招生计划,制定和执行学生毕业分配方案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政府实行的是计划性和指令性的统筹、统管、统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有些该统的没统好,不该统的统死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未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产生了“大一统”办学体制下的封闭现实,无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关心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负担过重;高等院校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体制不清,一切以计划、行政手段为指针。高等学校办学缺乏自主权和办学活力。高校学生由国家包进来,包出去,学好学坏一个样,助长了“大学定终身”,“大学毕业当干部”的中国式的等级思想。高等教育与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联系欠紧密,无法及时、全面地反映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封闭了的“象牙塔”。计划经济体制随着改革开放逐步被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后,政府的职能、经济结构、资金筹措等都发生了深刻的根本性变革。为此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结构改革,办学主体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显得十分紧迫。 3.传统办学,国家拨款,难堪重负 我国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的份额历来较低, 就世界范围而言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几十年来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教育经费都是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方面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在GDP 的份额中迅速降低。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国民收入的改善和提高,社会对知识价值重新认识,教育消费已经演化成整个社会消费体系中最具效益最有价值、消费期最长的基础性投资。这是观念上的大变革。这些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经过艰苦努力,基本解决了“双基”问题,但培养和形成民族整体创造精神和个性创新精神的高等教育改革始终未能取得全面的实质性的突破。根本原因是:教育财政拨款相当大的比例来源于政府财政,而政府财政很大程度上又是“吃饭财政”,教育投入所占比重可想而知。有的地方财政预算方案“一保吃饭,二保治安,教育慢慢办,其余靠边站。”国家教育投资捉襟见肘,“大一统”的教育投资格局又限制了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筹资。对外开放以后我国在其他领域的资金投入采取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各方面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民办高等教育一直被严格控制数量,限制规模及办学层次。高等教育改革举步维艰,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出现在综合国力增强时高等学校校长却为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东奔西跑抓创收等现象。这是前几十年所没有的。这许许多多的不利因素使高等学校又如何能挺起胸膛,理直气壮地谈扩招、谈教改、谈素质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