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的百年就要过去,新的世纪即将来临。对中国高等教育而言,这一百年正是它产生、发展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无论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还是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对建设现代高等教育道路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改革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高等教育要在下个世纪,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获得巨大发展,而且在质量和效益上得到显著提高,就需要确立相对稳定的中长期构想,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而这一切,又取决于能否大胆解放思想和树立全新观念。笔者认为,在需要建立的符合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观念当中,国际化的理念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对此,本文将作一简要探讨。 一、高等教育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 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它自己遵循的法则,而这些法则往往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一套价值体系。笔者认为,在包括学术自由在内的一系列价值规范当中,国际性是高等教育的一项恒常性价值,也是它的一个本质特征。换言之,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 决定国际性成为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因素来自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现代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满足探索真理和发现知识的需要。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但欧洲中世纪大学与其说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倒不如说是为探索真理而建立的一块自由地。在意大利波洛尼亚形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在法国巴黎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大学,在功能上与现代大学存在着重大差异,它们主要是学生或教师的一种行会性自由团体,传播知识固然是它的重要目的之一,但自由探讨真理和发现知识却是第一义的。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对欧洲大学的影响越来越深远,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大学的研究领域有了重大扩展, 它开始摆脱神学桎梏和对传统文理学科(arts)的偏重,逐步加大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比重,美国大学则更为技术开发敞开大门。高等教育的这种探索真理和发现知识的特殊功能,是它与其他各级教育的一个重大区别。而探索真理和发现知识本身,则是一项没有国界的事业,它只有在不断的国际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当中才可能取得进步。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许多方面受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影响较小,这为高等育面向世界,进行跨国交流与合作也创造了基本条件。 第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国际性。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的特点与它探索真理和发现知识的基本职能是联系在一起的。迄今为止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它不是传播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基础知识,而是传授高度专门化的知识;不是为了培养全体人民的共同意识和形成他们与本社会文化相契合的行为规范,而是以全体人民中的一部分人为对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创新知识的后备力量。而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具有关注国际学科领域和思想发展动向的意识和高度敏感性,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具有国际理解的胸怀和进行国际沟通的素养。在部分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以后,虽然高等教育仍然担负着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和高精尖技术人才的职能,但是面对大多数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专业教育的特点在逐步减弱,而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 )的倾向在日益突出。但是,这种变化丝毫未能对高等教育的国际性提出挑战,因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产生于一个国际关系日益紧密的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非专业人员的国际素养也越来越成为必需。因此,高等教育也越来越需要承担起培养国际性人才的任务。 由于高等教育在教育和研究方面具有独特性,因此它也建立起了一整套相应的保障体系,而这些保障体系也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如现代高等教育尽管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干预,但学术自由仍然是它的金科玉律,因此它与被政府直接掌握的基础教育情况不同。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中关系到国际化的行为往往都是政府行为,要经过较为复杂的程序。而高等学校是自治机关,只要有实际需要,并有充足的财源作保证,国际间的人员和信息交流以及体制方面的相互影响是比较容易发生的。因此,高等教育在运行体系上的特点也使对它国际化的内在要求得以实现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后发国家的困境 虽然高等教育具有国际性的基本属性,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这种特点彰显的程度会有不同。 从历史上看,现代高等教育经历了“国际性—民族化—国际化”的历程,它的国际性的最初展现就是在欧洲中世纪大学时期,即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时期。虽然,那时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多是在一种不自觉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因为那时欧洲还没有形成现在这种意义上的国界,而当时欧洲在语言和宗教方面的共同性也是高等教育国际性的重要因素(注:〔英〕A·阿什比著, 滕大春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页。)。 但是,随着民族国家(nation states)的产生、成熟和发展, 高等教育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逐渐为国家所控制,成为国家的事业,这就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的教育国家化的倾向,直到今天,这种倾向仍在进行当中。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也同时开始了它的民族化进程,因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成立促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语言和共同意识的形成,进而形成了现代民族文化。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政治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肩负着保存、传递和创新这种民族文化的使命。今天,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各具特色,即是它们民族化的结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后发现代化国家,高等教育往往一开始就作为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当了赶超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工具。可以看日本和中国的例子。1886年创立的日本的东京大学和1898年创立的中国的京师大学堂,在奠定两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们都是国立大学,都由国家牢牢掌握。因此从起始意义上说,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天生就缺乏欧洲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一些基本要素。当然,如果从其高等教育的建立是靠模仿早发国家经验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国际化的产物。同时也必须指出,即使在欧美高等教育民族化的过程中,它们之间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也从来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