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G642.0 0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强化素质教育,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力求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才。 1 创造的内涵与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人类有别与动物的重要特征。简单说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造的形态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物质形态的创造主要是指产品的创造;而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精神产品的创造则是非物质形态的创造。人类创造的特点主要是:第一,创造的主体性。即创造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不是上帝、观念或唯艺术的什么东西,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不属于创造;第二,创造在于质的突破,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创造活动必须能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第三,创造具有非一般性、非重复性;第四,创造还是有层次性、有价值的。任何一种创造活动都是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是能促进人类进步的。就科学发现而论,创造还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事实的发现、概念的发现、法则的发现、理论的发现。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把信息、知识加工变成理想、行动、实现创造性成果的意识活动,如给出新概念,作出新判断,提出新假设、新方法、新理论,还有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等。另外,创造性思维是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如新问题的解决,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等。一般表现特征为:非常规性,也称为“新颖性”;主动性;流畅性;灵活性,或多向性;综合性。创造性思维往往有全身心的投入。 创造性思维过程有四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和整理资料,储存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准备必要的技术、设备及其它有关条件等;第二,酝酿阶段。主要是对获得的资料、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在这个阶段中,有些问题虽然经过反复思考、酝酿,但仍未获得完满解决,思维常常出现“中断”,想不下去的现象。这些问题仍会不时地出现在人们头脑中,甚至转化为潜意识;第三,顿悟阶段。即狭义的创造阶段或“真正的创造阶段”。由于经过前一段的充分酝酿,在长时间的思考后,思维常常会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从而使问题得到突然解决,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顿悟”或“灵感”。灵感的出现无疑对问题解决十分有利,然而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艰辛的酝酿,灵感是决不会到来的;第四,验证阶段。就是把前面所提出的假设、方案,通过理论推导或实际操作来检验它们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靠、可行性,从而付诸于实践,通过检验,很可能把原来的假设方案全部否定,也可能做部分的修改和补充。 2 创造力与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创造力是人们运用已知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加工,从而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水平不但与个体的知识有关,而且与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它既是人类实践活动和思维成果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创造的基石。“知识就是力量”,无知必然无能,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大凡智力高、创造力强的人,一般在基础、基本理论的掌握上往往是系统而扎实,博大而精深的。但是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智力就高,也不等于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是智力发展和进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和西尔斯等人多年致力于创造力与智力的研究。经过对1500名智商在130以上的超常学生进行跟踪、测试、研究,发现智力素质良好,学习成绩高出常人2-4个年级,从事专业性工作的比例高达常人的8倍。但是具有杰出创造性能力的人几乎没有一人,也就是说创造力与智力相关甚低,实在令人咋舌,催人反思。后来创造学专家,美国学者吉尔福特对智商在70-140的学生进行创造力测试,并将测试结果按代数原理找出其坐标点,发现这些坐标点汇集在一个三角地带:(注:周宏、高长梅、白昆荣:《学生素质十个学会培养手册》,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由此得到的启示是:第一,创造力与智力之间从整体上看有正相关趋势;第二,高创造力者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力;第三,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不一定高。可见智力与创造力也是不能划等号的,但是没有一定的智力,个体是不可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 创造力除与知识、智力有关以外,还与非智力因素(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发展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国外心理学家对有创造性的建筑师的个性品质进行研究的结果是:100%的富有警觉性、艺术性和责任感;90%的人很有积极性、自信心、勤奋和可靠;88%的人通情达理、富有同情心和道德感;85%的人很有进取心、富有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82%的人精力旺盛、适应性强、有毅力、直率和诚恳等。(注:李定仁:《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994年。)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是却直接参与人的意向活动,以表现或实现着人的内部状态和需要,它对智力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