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WTO作为正式的国际组织在法律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处于平等地位,职责范围除了关贸总协定原有的组织实施多边贸易协议以及提供多边贸易谈判场所,还负责定期审议其成员的贸易政策和统一处理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加强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作。中国本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种种原因使新中国成立后中断了与关贸总协定的联系,1986年提出恢复缔约方地位的申请,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美后,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入世”的步子越来越快了。 教育是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第五大类:“教育,包括短期培训”。鉴于服务贸易情况复杂,WTO允许发展中国家开放较少的市场,对外国服务或服务者进入本国市场设置条件,而且世贸组织成员国对教育作出开放承诺的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对世贸组织其它成员是封闭的,外国高等教育是无法向中国输出服务的。目前的中国学生到国外留学,外籍教师到中国任教都是我国允许的教育服务贸易方式。许多发达国家的非义务教育早已通过产业方式来运作,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随着“入世”时间的增加,开放的程度将越来越大,国外高等教育必然向中国提供更多的服务,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是一个挑战。除了自身积极应对国外高等教育的种种强烈挑战以外,高等教育还要发挥它的经济支撑作用,为经济发展积极培养人才,促进其它产业的进步,以迎接“入世”后国外相同产业的竞争,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高等教育自身既要有所突破,积极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又要民为国家经济的动力源,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入世”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加大具有创新精神的涉外人才培养、培训力度 加入WTO是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全方位交融,WTO有135个成员国,“入世”后,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众多国家进行大量的接触,涉外人才肯定相对短缺。我们要培养的这些涉外人才包括外语、外贸、国际贸易、跨国企业管理等,而且这些人员的需求量比较大,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我们现在培养的这些涉外人才与过去有所不同,他们的素质是面向世界的,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全球意识,眼光不能总是局限在中国狭窄的市场经济范围内,而且是复合型人才。目前急需的这些涉外人才中,有一类人才要着重提出来加以培养,这就是谙熟WTO游戏规则的人才。WTO的法律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统一的游戏规则。WTO成员国入关多年,运用游戏规则的熟练程度要远远超过我们。为此,我们要培养大批掌握WTO游戏规则的人才,使我国遵守国际惯例的同时,在游戏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创造性地运用规则,这样才能和别国“做游戏”,进而参与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构制合理的教育技术壁垒来保护自己。由于教育培养人才的周期较长,即使现在培养,出来也是3~4年以后的事情了,因此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更是要未雨绸缪。“地球村”时代已经到来,现在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这方面目前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同时,要坚持两手抓,积极对在职、在岗人员进行培训。这是一条方便快捷的途径,培养、培训两不误,以大大提高人才培养数量。 我们培养的涉外人才,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没有创新精神是不行的。正象江泽民总书记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提出了“不增长就是死亡”的教育口号,这种增长蕴含着不断创新的内容在里面。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依然墨守成规,即使脑子里装满了各种所谓的涉外知识,在实际操作中不会创造性地运用,还要是吃败仗的。创新是没有国界的,我们的涉外人才要具有一种不断开拓的素质,在竞争中要棋高一招,不断地出新,才能与别的国家一争高下。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WTO这个更大的国际经济市场中尤为重要。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加紧培养、培训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涉外人才。他们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先头部队,直接影响到“入世”后我国对外经贸工作的正常运作和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高校要尽快成为高科技竞争的主力军 世界正进入高科技时代,谁掌握的高科技知识越多,谁就处于中心或支配地位。要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就要拥有大量的高新技术,单纯的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引进,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科技产业。高校是主要的科技源头之一,我国高校理、工、农、医领域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已经超过了60万,“八五”以来,年均承担科技任务7000~8000项,是一支重要的科技大军。 国外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绩显著,在英国剑桥大学周围集聚着1200多个高科技企业,每年以40亿英镑的贸易额成为欧洲最有名的高科技区之一.另外象著名的“硅谷”都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我国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科技投入严重不足,1999年科技国际竞争力世界排名第25位,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缺少创新和创业的激励机制,加之本身的科技含量就比较低,一旦“入世”,恐怕难以经受外国企业的强烈冲击。 这就需要高校利用自身的巨大的无形资产和高技术优势,创办高技术企业,以大学的高技术成果为源头,以大学孵化的这些高技术产业为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北大的方正公司、清华的同方公司、东大的阿尔派等为代表的高校科技企业已经在这样做了,并且取得了重大成效,产学研结合创出了一条路。2000年科技部和教育部又联手启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试点工作,力争把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信息集散的中心。另外,我们还有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在保证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允许、支持教师甚至是大学生保留学籍或兼职进行科技创业活动。以上这些充分表明我们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发挥高校高科技作用的必要性,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上,将置身于世界经济浪潮中,不能没有高校科技的积极参与。我们的高校要把步子迈得再大一点,速度再快一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企业的开发研究当中去,以知识创新促进高校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重新审视高校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争取国家宏观改革政策支持,使高校成为知识经济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