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K107.8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得到人格和素质的完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在一次学术报告中指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是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这三点当中,我认为做人是最根本的。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工作,教书育人无疑应当放到高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和永恒主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一宗旨。 高校教育是人生教育中的一个独特阶段和独特场所。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和场所,让青年学生“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 )”, “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这四个方面的学习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称作“教育的四个支柱”。其中两个支柱(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都是和教书育人密切相关的。“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首先教会学生有爱心,要爱自己的国家,爱所在的集体,爱父母,爱教师,爱同学;二是教会学生和同学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尽管未来社会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但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善于与人合作,营造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学会做人”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人格体现在方方面面。人格的核心是有骨气、诚实、守信。“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千古不朽的格言及震聋发聩、撼人心魄的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对人格的最好写照。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学财会的成了贪污犯,学经济的帮助外商坑害国家,学法律的执法犯法,学电脑的成为高科技犯罪者……那么我们的教育当然就是失败的。所以,我认为要想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育人就是我们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人民的祸福,切不可掉以轻心,漠然处之。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一、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战线上的同志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又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重视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大学教育是学生踏上社会,承担社会义务,肩负历史重托前陶冶高尚人格的一次重要机会。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形象;大学生的素质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竞争力强弱的标志。正因为这样,我们毫不夸张地说:与其说未来操纵在政治家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教师手中。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不能割裂为二。《礼记》一书中曾经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离开教学,就是一种没有手段的目的。”他进而断言:“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不可逆转的定则。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教育性”命题,韩愈提出的“文以载道”的宝贵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这也充分说明了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育人的任务。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传授了知识就提高了学生的觉悟,培育了道德品质。教书的工作可以用课时来定量,用考试来检查,而却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教师的热心负责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更何况育人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人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这不仅需要我们牢固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而且更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深入仔细的、耐心而扎实的工作。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好坏,专业水平的高低,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伟业的成败。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和迷惑感。尤其是我们目前正处于社会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猛烈碰撞的时刻,他们更有诸多的疑问与困惑。他们对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各种诱惑,不仅有好奇心,也更存在着盲从和效仿。有人把学生比做工厂的产品,但这是一种极特殊的“产品”。他们有生命,有大脑,有思维,更有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因此,这是一种活生生的“产品”,而要把他们培养成受社会欢迎的、利国利民的“产品”,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付出比工人师傅多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心血和劳动。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抵制各种诱惑的自觉性,培育他们的高尚品德,就是高校教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天职。更何况知识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社会,又能殃及人民。对此门捷列夫一针见血地说道:“知识如果掌握在没有道德的人手中,犹如疯子握有一把利剑。”可见,教会大学生做人,为大学生导向引航显得尤为重要。“书师易得,人师难求”,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他们日后是事业的接班人,还是事业的掘墓人,实则是教师工作成败的最清晰的折射。 二、教书育人的必备条件 1.关心爱护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书育人工作做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是否了解,是否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高尚的、诚挚的理智情感。它不是个人好恶的流露,而是事业心的体现,是一种有压力的责任感,是教师对祖国是否忠诚、对未来是否充满信心的反应。试想,党把她的希望,国家把她的栋梁,社会把它的期盼托付于教师,这是多么光荣的使命,这是何等艰巨的重任。爱能够创造奇迹,爱能撼动学生的心灵。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结束了。”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被视为“皇帝”,过惯了比较优裕的生活。他们第一次远离家庭父母,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这些告别了家庭、父母对他们关爱、呵护的学生面对大学校园的新环境,大部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当是他们大学生活中最好的监护者、指导者和知心朋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对学生要有满腔的热情,要用真心去爱护学生,要像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自己的亲生儿女那样去爱护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这种爱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业方面的关心,还应体现在对学生思想、生活、身体等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尽可能多地和学生接触,广泛地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爱好和特长以及家庭状况等等。这种爱还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使学生有心里话想和你说,愿和你说,敢和你说,做学生的“生活导师”和“人生顾问”,教育学生在人生的路上,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如果说今天的育人工作收效甚微,恐怕与不研究、不了解教育对象不无关系。正因为这样,势必导致教师说的与学生想的相距甚远,不入耳何以入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就使教育找到了基点,教师的爱憎能在学生内心引起相同的心理体验。由于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那么学生就会自觉地将教师当作自己的榜样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