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45X(2000)01—0056—03 高等教育是出人才出成果的地方。人才应当是能为我国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成果应当是能适应国家发展建设目标,能推动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重点理工科院校由于它的学科专业的特点,为适应21世纪的需要,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而完成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三个转变”,即对于体现国家建设发展目标的优势学科从国内领先研究到国际领先研究的转变;体现行业特点的传统学科向体现21世纪高新技术主干学科的转变;我国重点理工科院校以工科为主的学科结构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一、实现学科调整的“三个转变”,适应国家建设的发展目标 我国建设的发展目标与世界多极化的国际形势有关,更与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有关。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我们必须迅速提高综合国力,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科学技术竞争的时代,我们必须发展高科技和培养掌握高科技的高素质的人才。高科技要发展的东西,首先是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技术,在电子对抗的时代里还要发展信息技术;二是面对人口不断增长,要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三是生命科学与脑科学,解决人类在经济发展中的生存质量以及智力开发;四是结合中国国情的西部地区开发要解决的问题;五是极端条件下物性与相互作用的物质科学,如新材料与新能源的研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农业工程等成为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更加关注的方面。 我国重点理工科院校学科结构与国家建设发展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学科过于集中,比如主要高等学校几乎都有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学科,而且是比较强的学科,占据了学校学科的相当比重。在国外,动力机械工程基本上是在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是在电信学院。 2.重点理工科院校有一些国家关注的领域相对薄弱,如生物技术、脑科学、环境工程等。有一些国家关注的重要领域虽有一定基础,但研究内容与国家目标尚有一定距离,如新能源、新材料,包括信息工程都不能适应国家需求。 3.重点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的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相对薄弱,人文学科更加薄弱。这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有很大制约,因此重大的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比较少。 为了使学校的学科结构更加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目标,必须加大学科调整的力度,实现“三个转变”。 二、学科调整“三个转变”的主要任务与方法 学科结构调整的“三个转变”,第一是水平转变,第二是内容转变,第三是结构转变。学科结构调整要达到构建学科创新体系、完成学科整体布局、实现学科结构调整、完成学校发展目标的任务。因此,重点理工科院校学科调整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重点巩固与发展一批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目标的优势学科; 2.重点建设一批能体现21世纪高新技术的主干学科; 3.发展一批适应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学科; 4.建设好数理化生基础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等支撑学科。 对于学科调整不同的任务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体现国家发展目标的优势学科,要通过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与完成,使优势学科更上一个新台阶。对于高新技术的主干学科,一般应当寻找突破口,通过传统学科派生出新学科。比如可以从热能工程、化学工程、给排水工程中派生出环境工程。对于区域经济急需的应用学科,应当充分结合地区经济的需要和学校的学科特点进行最有效的规划。比如面向西北地区的农业工程,重点理工科院校可以搞信息农业,节水灌溉,无土栽培等,对于西北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可以搞天燃气工程等。对于数理化生基础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学科结构调整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在学科结构调整中必须抓好人才培养规划和现有人才研究方向的调整。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人才,对于传统学科中的年轻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研究相关新领域的内容,同时也要重视在国内外引进急需的人才。 三、实现学科调整“三个转变”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学科结构调整要实现“三个转变”任务非常艰巨,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固化的行政机构与学科交叉的矛盾。目前围绕国家建设发展目标的重大项目都具有综合性与交叉性,体现了信息融合与知识融合,以及人才融合。一个重大项目可能涉及到几个学科,通过什么样的组织行为与管理行为解决重大项目的实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职称、工作量等都以行政单位为单位,如何协调各方面利益,调动整个研究队伍的积极性,合力攻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学科建设规划涉及到人员与机构的整合,以及具体的协调政策。 2.学科与学科内容的陈旧与学科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之间的矛盾。学科建设一个重要任务是学科结构调整,包括新学科建设和传统学科研究方向的调整。这就迫使部分教师进入新的研究领域,深入新学科和新方向,从自己熟悉的内容转入不太熟悉的内容,教师的观念要有一个大的变化,要使自己不断跟踪学科发展的新形势。这就要求学校在人事政策上能匹配,使从事新学科研究的教师免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