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49;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37(2000)02—0004—04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大学教育深化改革的世纪。因此,了解并理解“知识经济”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与作用,对我们确立科教兴国理念、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经济”的始因与演进 一个新概念的出现,往往标志着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兴起,不是人为的杜撰,而是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经济沃野上生长的人类物质财产和知识财富长期积累的产物,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长期影响的结果。正因如此,有人把它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理论,也有人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发展形态。但“知识经济”一词作为“舶来语”,是西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及政治家们通过不断的探讨、完善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一个概念。 早在1912年,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通过调查统计指出:从1909年到1949年,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其中技术进步占了875%,劳动和资本的贡献只占了125%。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佛里茨·马赫卢普在其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布》一书中,根据美国“二战”以来至50年代末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提出了“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1973年,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了“后工业社会”一词,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实际上,早在1959年夏,贝尔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学术讨论会上,就已首次使用了“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他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历史阶段。而“后工业社会”是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代表作《第三次浪潮》中,把人类文明划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超工业时代,并认为“超工业时代”的“社会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向知识”。1982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所著《大趋势》一书中,从十个大的方面预测和论述了美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信息社会”这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创造、生产和分配信息的经济社会”。1985年,日本著名学者堺屋太一出版了《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他通过系统考察和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样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少量知识型产业的出现,提出了用“知识价值社会”一词取代“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的建议。1985年,美国政府授权卡尔加里大学成立了“知识科学研究所”(KSI),集中研究知识对社会、经济、 科技等各方面的作用过程和转化机制。1986年,英国学者福莱斯特在其《高技术社会》一书中,通过论述知识、高科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提出了“高技术经济”的概念。至此,知识、信息、高技术作为时代特征和社会经济的新概念渐见雏形。 “知识经济”概念的正式使用始于90年代。托夫勒在1990年出版的《力量转移:21世纪的知识、信息和暴力》一书中,提出了“新的知识经济”这一概念。1993年9 月, 北方电讯公司和美国阿斯奔研究所(The AspenInstitute )合作出版了一本研究报告集, 题为《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其中收录了六篇论文,分别从六个不同的方面审视和解析了知识经济的特征与本质。1994年,美国学者C ·温斯洛与W ·布拉马共同出版了《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一书。该书明确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外延作了较完整的表述,同时还首次提出了“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s )这个概念。到1996年,国际经济组织和一些政府官员开始接受并运用知识经济理论。1996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又被称为“富国俱乐部”)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度特别报告——“ Knowledge basedEconomy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使知识经济问题首次在国际组织文件中得以认可。1997年7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国情咨文的演说中直接使用了“Knowledge Economy”(知识经济)一词。 他说:“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我们迈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需要一种新的战略。”而“为了使美国在21世纪新的世界角逐中仍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抓住机遇,其实质,就是知识经济。”此后,“知识经济”的提法被正式确立下来并迅速风靡全球。 二、知识经济的涵义与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经济形态均可视为“知识经济”。综合现有的对知识经济的种种理解,我们可以在现时代水平上给知识经济下一个定义:知识经济以人的知识为基础,以人的智力为资源,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生产、储存、分配及使用(消费)基础之上的新型的经济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2月14 日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今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就是掌握知识多少的差距。”一般认为,“科学”有两个产物:一是“知识”,二是“技术”;知识的创新称为“发现”,技术的创新称为“发明”。在此应该指出,这里所指的“知识”不同于传统概念中的知识。关于“知识”的涵义,我国《辞海》、《辞源》的解释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但根据国外的论述,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的解释一般可以用“4W”来概括:一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二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操作技能和处理能力; 四是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的信息,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以便有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可见,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既包括平常所说的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也包括科学和技术两项内容,而且科学又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型。观之, 知识的概念比信息要宽泛得多。 信息一般只是知识的Know—what和Know—why范畴。而在知识经济里,则更强调知识的Know—how和Know—who部分。根据“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的划分,第一、二类知识为“归类知识”,第三、四类知识为“沉默知识”。除了上述“4W”外,我国有的学者主张再加上“知道什么时间的知识”(Know—when)和“知道什么地点的知识”(Know—where), 从而构成为“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