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研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研究者的重视。其中,对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强调是有代表性的研究理路。但也有论者持明确的不同意见,认为大学生消费带有传统的印记,同消费主义没有多少联系,并指出了关注大学生贫困问题的重要性(注: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1999.6。)。本文正是基于对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关注,依据经验材料,为深入探究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的贫困现象所作的尝试。 作为本研究基础的经验材料是通过统计调查获得的。笔者1998 年6月组织了这次调查。出于经济及实际操作技术的考虑,调查总体被限定为华中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由计算机按简单随机抽样方式选取220 名学生为样本,实际回收219份问卷。 一、消费水平与绝对贫困 调查表明,大学生月均总支出335元,其中主要是食品支出, 占63%(见表1)。无论从消费总额看,还是从消费结构看, 大学生消费基本上是现实合理的。 表1 大学生消费水平及其构成 食品穿着学习娱乐其他月总 支出支出支出支出出支支出 (元) 211 46 36 23 19 335 出(%) 63.013.710.7 6.9 5.7 100 由于食品支出在大学生消费中占有较大比重,并且也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因此可以而且应该以食品支出为依据来分析大学生的绝对贫困问题。根据武汉市同年物价水平及学校伙食价格,要满足一日三餐的饮食需求,男生每月食品支出不得少于150元, 女生每月食品支出不得少于120元。否则,其基本需要就得不到保障, 可视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之中。根据食品支出与月总支出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见表2),分别代入男女生食品支出的最低标准线150元及120元, 由方程(1)可得男大学生的绝对贫困线为233元,由方程(2 )可得女大学生的绝对贫困线为259元。统计结果显示,样本中月总支出低于270元的男生有16人,低于237元的女生有37人,合计53人, 占有效回答总数(213人)的24.9%。也就是说,按这里的估算, 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 表2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月总支出的回归模型 (N=213) 男大学生 女大学生 (1) (2) 常项27.433145.335*** 食品 1.371*** 0.944*** 支出 (0.774)(0.699) R[2] 0.599 0.489 (修正的) 说明:数值是非标准化的回归系数,括号内的数值是标准化的回归系数,***表示P<0.001 绝对贫困是以食品支出为基础、通过食品支出与月总支出的线性回归关系确定的,所以绝对贫困受消费结构的影响。男女生消费结构的差异,使得女生的食品支出尽管低于男生,其绝对贫困线却高于男生。男女生消费结构的差异以及大学生总体的消费结构都是现实合理的,所以根据表2中的回归方程确定男女生绝对贫困线的方法是可取的, 相应的绝对贫困线是可信的。绝对贫困线确定之后,贫困人数取决于实际支付能力低于该线的大学生数。又由于目前大学生的支付能力基本上取决于其家庭收入,大学生个人打工所得及奖学金没起多大作用,绝对贫困人数实际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 二、消费压力与相对贫困 消费压力是指消费主体在所处消费环境中或者说维持其消费方式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和压迫感。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压力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其心理状况,而且影响其大学学业的顺利完成。因此,探讨大学生贫困问题时,可以引入相对贫困这一概念,把存在消费压力的同学视作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被调查的219人中, 感觉到消费压力的有62人,由此可认为有28.3%的大学生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由于消费压力受支付能力、消费方式等因素影响,其形成比较复杂,所以很难建立消费压力与月总支出的固定联系(下文将揭示月总支出较少的同学感受到消费压力的可能并不比其他同学大),进而界定出一个具体的相对贫困线。因此,只能透过消费压力的影响因素对相对贫困的形成作些粗略说明。 表3是大学生消费压力状况的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1表明, (1)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更有可能感受到消费压力(或出现相对贫困),家庭经济条件通过影响大学生的支付能力而影响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的产生。(2 )月总支出的多少与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之间的关系不具有统计显著性,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无法由月总支出水平得到说明。也可以说,月支出少并不必然导致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真正有压力者可能是支付能力差(或者说家庭条件差)却又因为攀比而要维持与参照群体相一致之消费支出水平的那些学生。支付能力与消费追求的反差才是消费压力(或相对贫困)的根源。因此,固定的相对贫困线是不存在的。(3 )男生感受到消费压力(或出现相对贫困)的可能性大于女生。由于男女大学生的月总支出没有差别,(注: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1999.6。)他们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也没有统计显著性(男生家庭人均月收入420元, 女生家庭人均月收入513元,F检验显示P值大于0.05), 且男生的绝对贫困线并不比女生高,所以男女生支付能力的强弱、两性生理差别及与其相关的消费额的大小就不能构成男女生消费压力差异的原因。只能从两性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分殊进行解释,即认为主流文化对男女两性消费方式的不同模塑是导致消费压力差别的根源。(注: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1999.6。)大学校园的日常消费与开支中,男生就象社会上其他成年男性一样,往往被期待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男女交往中更应该充当货币支付者的角色,而他们事实上又并不比女生更具有这种能力,因此,男生的消费追求便更容易同实际支付能力脱节,更有可能感受到消费压力(或出现相对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