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 (1999)03-0069-05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进行得热火朝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各种新名词新术语层出不穷。而所有改革的焦点,不外乎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各项改革措施中所强调的又不外乎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个性化的教育。然而,这一项项改革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有学者指出“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但成效并不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统治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1] 其实,只要我们翻开几千年的中外教育史,便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改革建议只能说是旧话重提,实在不是什么新东西。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学法便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机智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探索新知;古罗马的昆体良所倡导的修辞学方法,则强调教师要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学方法,则提倡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注意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到近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强调从做中学;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2]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无一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我国,古代便有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在汉代的王充,便极力反对“信师是古”,他批判死记硬背的教学为“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主张“极问”,以“订其真伪,辩其虚实”;到了魏晋时期,以嵇康为代表,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我国近现代的教育家更加重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陶行知,晏阳初,蔡元培……[3] 都围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出过深刻的见解。 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如此丰富的教育理论遗产,也不缺少亲身实践者,那么为什么在实践中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次尝试摆脱传统讲授法的束缚,组织学生开展过课堂讨论、自学辅导、现场教学等活动。几番实践之后,发现在教学改革中会存在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使得改革难以产生理想的结果,甚至无法进行下去,这大概便是许多教学改革虎头蛇尾,无法善始善终的主要原因之一吧。这种阻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的阻力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与推广。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最好的改革规划,都只能是白纸一张。当今所有的教学改革几乎都突出了一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发展其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这类改革在实践中往往会受到教师不同程度的抵制。主要原因在于: (一)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表面看来,这种改革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可以更轻松地从事教学。其实,教师的工作量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增加了。这种工作量的增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时,所花的精力增多、所需的时间增长 由于不少教师年复一年都是沿用着传统的讲授法,备起课来便不要费太大的劲,只要在原有的教案中补充一些新的材料,重新抄写一遍,便可大功告成。如果想偷懒,甚至连抄写的简单劳动都可免了。 如果要对这种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便免不了要从头开始,要打破原来的体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案也得全部更新。这种更新不是把讲稿或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抄抄便可解决的,而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针对他们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来组织内容,同时,还要更多地关注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出创造性……所有这些准备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与精力是可想而知的。 2.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增多 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而是依据统一的标准,塑造出统一规格的人才,是一种典型的批量生产。要改变这一模式便要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群众演员,甚或是观众;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则学生成了主角,教师退至幕后,成为导演。但在这一转化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丝毫没有降低。而是把许多台前的工作搬到了幕后,工作重点由知识的传授转为了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和启发诱导。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便要花费更多的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 3.作业评阅时间增长 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势必有许多原来由教师包办的事情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一方面不但学生的作业量会有所增加,而且形式也会更加多样;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自己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确定性增加,更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 传统教学中的作业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或者是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教学中,作业扮演了一个更重要的角色,除了具有原有的那些功能之外,做作业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评阅大量的作业,并给学生及时反馈,作出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