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当前中国的教育如何才能培养出未来世纪所需要的、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使之在既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条件下把我国推向世界先进行列,这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前途的重大历史课题。 “新世纪将是一个空间时代与信息社会的世纪”(钱学森语)。由于通讯与交通的空前发展,以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经济竞争更趋激烈,传统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界限不复存在。所有经济实体面对的都将是一个全球化的国际大市场,任何国家都必须按照世界各国所公认的国际准则和惯例进行经济管理。特别是INTERNET正以闪电式的速度进入世界各个角落的千家万户。“手指轻轻一按,世界就在眼前”已经成为现实。在网上,人群的国籍、肤色、职业、地位、性别与信仰都没有任何意义。你即使坐在家里,也可以在分秒之间与远隔重洋的任何人交往、做生意或谈教学。这就是所说的“地球村经济”的出现。“地球村经济”的出现,就是对世界上每一个人,首先是对经营与经营管理者的历来存在的不同文化意识的严重挑战。这个挑战将触及(其实已经正在触及)每一个人,使你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如是,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英语作为国际化语言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跨国界、跨文化意识,这既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就是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拥抱世界上一切优良的文化。因此,过去的一般性文化交流是远远不够的;开放和引进只限于资金和技术等物质方面也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主动出击;要把我们所没有而又需要的东西通通“拿过来”;去拿别人的东西,当然首先要使别人心甘情愿。这就产生了交流、交往和建立跨文化意识的问题。所以,本文要讨论的即是必须在英语教学中彻底革命,建立跨文化意识。 (二)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名流(如基辛格、李光耀等),以及西方一些有影响的学术界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未来二十一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将以亚洲为中心。而在亚洲经济发展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儒家思想,这种看法并不为过。事实上,目前世界各地出现的,大到像亚太经合组织,西方七国集团这些庞大的经济集体,小到许多国家内部的经济联合体,都正在把儒家思想中的“群体取向”,“同心协力”,“自我抑制”,“造福后代”等观念作为多边联合的基础。同时,儒家思想中以“仁、义、礼”为基础的“和谐共处”,“互相支持”,“敬重友情”等等,也还是今天INTERNE 上进行交往的一切人士所必须遵守的共同道德基础,也恰恰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可以想到,西方民族所特有的“自我表现”,“个人自由”,“个人利益至上”等意识,怎么能在“地球村经济”活动中吃得开呢?但现在,我们的头脑必须清醒:不能简单地把外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看成是一种骄傲。我们应该看到,这恰恰是在给我们敲警钟,提醒我们这些具有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必须更努力地学习和接受西方文化,促使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融汇,做“地球村经济”的成员,当跨文化意识的宣传者与实行者。真可谓任重而道远也! 当西方文化融汇东方文化之际,便是儒家思想成为“地球村经济”指导思想之时。那时的儒家思想,决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传统意识上的儒家思想。它将是融汇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以后的新型的儒家思想。如果是这样,只能说明外国人学习并融合儒家思想的成功。因此,我们中国人学习并融汇西方文化的任务就更加紧迫了。不然,同古代四大发明一样:虽然它们的故乡在黄河,而长期以来,先进的印刷、航海技术却在西方。 儒家思想只要同外来文化一融汇,便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历史看,汉、唐经济最繁荣的时期,正是“和亲政策”、“丝绸之路”、“佛教传入”等多民族文化融汇最频繁的时期。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崇尚中国儒家思想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与台湾都打开了大门,并在英、美及其它西方文化、经济的直接影响下,努力把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进行了结合和融汇,结果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就使自己的经济腾飞了:日本进入世界七强,台湾、香港、韩国和新加坡成为亚洲的“四小龙”。“龙”者,正是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融汇的产物。 在同一个时期,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具有八亿人口(当时)的中华大陆,一方面受外力的封锁,一方面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使我们的经济濒临崩溃。其教训是惨痛的。八、九十年代,在总设计师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我们在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两方面都走上了与日本和“四小龙”六、七年代相类似的道路,于是我们的经济也同样腾飞了。在今天看来,我们中国,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二十年所建筑的经济基础更为坚固了: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大风大浪面前,我们岿然不动,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使西方人对我们刮目相看。 (三) 今天的中国经济,使外国人刮目相看,我们同样不能因此骄傲而使之变成我们的包袱。许多外国人都已经看到: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候。这,简直就像是上帝特别恩赐的一个使中国走向世界的千载难逢的良机。我们不能失掉这个良机。怎么办?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一条路:进一步开放,建立跨文化意识,大跨步地迈进地球村。 过去二十年生产总值增长了三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吸引外来文化,实行了两个转变:一个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另一个是从国内市场供需结构转变到国际经济结构。联合国一份报告指出: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年生产总值平均以13.5%的速度递增,今后可能有所下降;但到2015年,中国的年生产总值会占世界总产值的17%。那么,这个目标又靠什么呢?这是谁都看好的一步棋——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转变。怎么转变?这恐怕不是建高楼、造汽车、修铁路、筑大坝之类的事;这应该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即第三个转变,即从人的地位、身份、官职决定一切的经营管理方式向国际接轨,往契约、法律决定一切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转变。这便是本文的中心观点: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建立跨文化的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