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 521;G 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00)01—0008—04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大学开创的国际性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拟论述这些重大的新趋势,并对我国如何迎接挑战提出一管之见。 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朝着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达国家无偿援助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免收学费,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与发达国家的同行合作研究。例如美国1946年启动的“富布赖特交流计划”(Fulbright Exchange Program)规定设立奖学金,支持外国学生、学者和研究人员到美国大学学习、讲学和从事科学研究。进入8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对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政策进行调整,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以对外无偿援助为主的吸引留学生的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学费等方面不再予以特殊照顾,并终止大部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无偿教育援助计划或项目。例如,80年代末期起,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取消了对海外留学生的学费优惠措施,转而采取所谓的“全成本书费”政策。这一转变标志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重点由援助和合作转向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亦即朝着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美、法、德等国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高等教育的国际贸易为发达国家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利润。1993年,美国以外国研究生学费为主的教育出口贸易净收入约达55亿美元。1988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收入为1 亿澳元,1989年增至1.74亿,1990年更增至3.92亿。在澳1991 年全国最大500家出口单位排行榜中,就有5所高校的名字。[1]可见高等教育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之快。 其次,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主体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政府是高等教育交流的主体。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为了扩大本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受援国的影响,不惜动用大量资金,积极推进对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援助。在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单纯强调教育援助的交流中,高校扮演的角色是次要的,所得利益不大, 积极性也不高。 80年代后,随着高等教育朝着贸易方向发展及引进市场机制,高校发现既可以从外国留学生身上赚取大量经费,又可扩大本校的影响,因而积极投身于对外交流,千方百计吸引外国自费留学生。高校遂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主体,政府则退居次要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政府就不再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而是说政府影响高等教育交流的方式变化了。政府的作用是通过立法、政策等途径进行宏观指导,在操作中则以高校为主,高校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最重要的主体。 再次,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国家的大学和政府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突出表现为世界留学生的规模急剧扩大。1960年全世界留学生人数约24.5万,1980年已上升至97.7万。80年代末全世界留学生、研究生和进修人员共达120万。 发达国家接纳了大部分留学生。 资料表明在美国的留学生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近30%,处于主导地位。在法国的占13%,在德国的占近10%,在英国的占5.7%。[2]到澳大利亚留学的人数增长也非常迅速。从1986~1994年,在澳的海外学生从2000人上升到7万多人,猛增35倍。[3]发展中国家则是输出留学生的主要国家,1991年亚洲国家派出的留学生最多,达49.78万人,其次非洲19.7万、拉丁美洲8.79万。[2]亚洲的中国、韩国、印度,非洲的摩洛哥、尼日利亚,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是派出留学生较多的国家。发达国家互派留学生也呈增长趋势。1989年,美国在其他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为2.5万,这些国家派往美国的留学生已达9万。90年代初,发达国家每年派往国外学习的人员已超过30万。[2]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接受外国留学生,从1980~1996年,我国先后接受了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万名外国留学生,其中1996 年一年就达 4.1万余人。[4]从留学生人数迅猛增长中可以看出, 几乎世界上所有重要国家都被卷入了国际留学生大市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规模也迅速扩大了。 最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向深层次发展,各国高等教育课程发生了显著变化。美国高校为了实现课程的国际化,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如在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增加关于世界文明、世界史和外国语的要求;增设和加强地区研究和国际研究方面的主修、辅修和专攻计划;在工程、工商管理、教育等专门领域的教学中增加国际方面的内容,开设如何运用高技术进行国际学习和研究的课程,等等。据调查,美国一半以上的四年制院校在过去5年中增设了国际课程, 增多了到国外学习和教师到国外旅行的机会,其图书馆也增购了国际藏书。67%的四年制院校和近50%的三年制学院的校长认为学生获得国际知识和理解国际事务非常重要。[5]具有国际性内容的课程在美国高校已相当普遍。 与美国相似,其他发达国家也都以国际化为原则对高等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学习的过程也推进到了课程层面。我国近年来先后出现的“外语热”、“外贸热”、“MBA 热”就是很好的证明,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等新专业。课程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标志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发展到了实质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