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 (2000)01—0058—08 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二十多年来,高校科技产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方兴未艾,成绩斐然。然而,人们对高校科技产业的认识并不一致,特别是在实践中碰到问题的时候,往往缺少强有力的理论的支持。并且许多问题的争论最终都归结到一个基本问题上:高校科技产业究竟是高等学校为了缓解当前高校办学经费紧张所为,还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趋?从历史的角度对国际范围内的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发展轨迹作一考察,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一、从学术象牙塔的科学研究到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开发 高等学校科技产业的前身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产业,是随着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纵观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高等学校的科技产业(包括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从学术象牙塔到产学研结合的流变。 (一)19世纪以前象牙塔中的大学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和提高的结果。在人类历史上,奴隶社会出现高等教育的雏形,我国殷商时代的“西学”、“西雍”和“泮宫”,就是类似于现代高等学校的机构。奴隶社会后期,随着最早的古代高等学校的出现,初始形态的自发的个体科研活动也开始萌芽了,当然,这种科研是自然而然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的。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兴起于封建社会。战国时期齐国设立的“稷下学宫”,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由政府设立的高等学校,在那里传授学问与研究学问混为一体。而汉朝的太学,则可谓是一种比较正规的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大学。唐朝时,我国封建社会的高等学校有很大的发展,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并且是教学与研究这两项职能尚未得到分化。我国唐代以后,从北宋到清代的书院,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学校,其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难分难解,成为当时的教育中心和学术活动中心。自然,我国古代的高等学校,虽说也开始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但一来是分散的个体研究,二来是“纯思辨”的理论研究,因此科研在高等学校里没有明确的地位,也没有成为学校的职能,只不过是为教学服务的附属活动而已。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广泛兴趣,是在近代科学的创立过程中,随着自然哲学研究的深化和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而开始的。12世纪到13世纪,随着近代大学在欧洲的萌芽,科学研究之风也在大学普遍兴起。在中世纪的大学里,许多学者既教书又从事科研活动。尽管这种科研活动是由教师个人自发进行,无组织且分散的,但已初步地从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向自然科学领域发展,为15世纪以后的近代科学技术时期大学科研的广泛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5世纪初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广泛兴起,不但使中世纪后期建立的大学获得了新的发展,而且还建立了许多新的近代大学。如英国的爱丁堡大学,法国的莱比锡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等,可谓是继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之后的新兴大学。这些新的近代大学大都设立有自然科学学科,许多科学家都在大学里从事科学研究,并自发地组织一系列进行学术交流的科学团体,实验研究也开始成为高等学校科研的重要方法。不过,这时期各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主要还是教授个人或以教授个人为核心的小规模研究,参与科研的人员数量较少。 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以人文知识为主要活动对象的传统开始打破,近代自然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内部的科研人员、科研内容、科研方法、科研机构、科研的组织管理以及科研的地位和作用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科学研究开始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和职能。专门的科研机构和大量主要为科学研究所用的实验室在高等学校建立,这则标志着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已由无组织的分散的个体研究向有组织的集体研究发展。但是,从总体上说,19世纪以前的大学,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坚持“纯科学”至上的办学思想,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新知识,为教学服务,而甚少直接解决经济、技术和各种社会实际问题,大学基本上是关起门来搞科研,科研与生产的联系不大,学校像座“象牙塔”,缺少与社会、与产业部门、与经济领域的结合与合作。 (二)1810年洪堡大学“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大学理念 在19世纪初叶爆发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惨遭失败。当时德国的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振兴德意志民族就要振兴教育,并且他们对当时德国大学只注重记诵的教学方法,和主要为宗教神学和亚利斯多德形而上学的教学内容极为不满。著名的哲学家费希特针对当时德国大学办学中的这些弊端,鲜明地提出了举办大学的两条原则。这就是:“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些思想得到了当时德国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1767—1835)的支持。于是在1810年洪堡按照这两条原则创办了柏林大学。这被认为是科学研究成为高等学校的主要社会职能和主要任务之一的标志,对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