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识教育(注:“通识教育”的界定,请参阅拙文《关于通识教育内涵的讨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问题,笔者已就通专结合的合理性作了说明(注:作者曾经就这一观点撰文发表,请参阅《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 期《面向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一文。),但该文只论证了历史和现实的合理性,在未来长远社会发展中是否合理尚不能得出结论。而对这个问题的肯定或否定回答,都会直接影响高校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进一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注:“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大多数学者普遍使用和认可的术语,但作者认为:第一,“文化素质教育”所体现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思想基本等同于国际学术界长期讨论的“general education”;第二, “通识教育”作为“general education”的中文译文, 能够更确切的表达出它的含义。因此,作者在认同“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内涵外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更倾向于后者。)的信心和责任感,进而从整体上影响高等教育相关改革工作的进程。因此,有必要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问题再次给予深层次的学理探讨。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素养全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过程(注: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34页。)。对高等教育实行通专结合的合理性判据之一应该看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即是与教育的最终目的、与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一致的,还是相违背的。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单纯强调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化)或者过分夸大通识教育的作用都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第一、高等教育专业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这种片面性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所谓的传统意义上的片面性,而是一种“新片面发展”。 何谓传统意义上的片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发展直接取决于分工,真实的分工是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的时候开始的,例如,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差不多从事同一种活动,因此个人的发展显得比较全面,到了原始社会末期,脑体分工,给个人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片面发展由此产生。随着分工的一步步发展,生产过程中的精神能力和智力因素更一步步的分离出去,人的片面发展愈来愈严重,以至在大工业生产中达到极点,人变成机器的一个活零件,完全没有任何智力因素了。根据以上分析,马克思的“片面发展”主要指“智力体力的片面发展”。高等教育专业化所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却有所不同。19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分工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大学也据此在教育和学术研究上进行了一定的分工,即设立了相应的专业。随着行业专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专业划分逐渐壁垒分明,划分的口径也越来越细,到现代已发展到愈演愈烈的程度,例如:1984年中国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在工科专业类别中有地质、矿业、冶金等21个种类。每个种类下面又分设若干专业,单机械类就有28个专业,这28种专业分别相对于一种行业甚至一种产品设置的,如化工机械、冶金机械、纺织机械、食品机械、热加工工艺设备、制冷设备、真空技术及设备等等。由于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因此应该承认高等教育内部进行一定的分工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然而,过细的分工将产生负面效应。我们发现,过分专业化的教育使得学生的素质不可避免地被束缚在某一狭窄的知识或技术领域内,造成他们: 1.知识专业化。即他的知识只限于狭窄的专业领域,在处理各种现实的复杂问题时经常地为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无知所困扰。当然某一学科或专业的人应该按照一定的学术传统培养其接班人,使之具备把研究做得足够深入的专业知识基础,但不能以把他变成这一领域内的匠才为代价,不能以使之丧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高级”人才所应具备的、在知识更新和拓展上的适应性为代价。 2.能力上,形成相应于其专业特点的片面的思维定势。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经过前人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术规范、专业文化,学生在分享专业理论、方法论、技术同时,也造成了相应于专业特点的不同的思维定势。一般来讲,人文学科的专业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而不善于进行逻辑思维;理科专业的学生,不轻易给出关于某一问题的结论,希望对问题的判断建立在一定的分析、论证基础之上等等;工科专业的学生,长于动手而怠于发散性思维。应该说,人的天赋才能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而专业化的训练方式和教学过程,造成人的天赋能力的彼此分离,使人的某一方面能力片面发展,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略,或者退化。 3.情趣“专业化”。情趣“专业化”指专业的特点内化于人的个性、情感、爱好等方面,使人的个性、情感、爱好单一化。情趣“专业化”首先表现为各专门家把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生的其他喜、怒、哀、乐又无不打上专业的烙印。因此他就不能作为一个开放的个体与更多的专业以外的人、专业以外的生活领域进行有效的交流。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具有丰富高雅的情趣,否则个性、情感、爱好上的单一又将抑制人的活力和创造性的发挥。 由于以上缺陷,专业化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被称为“专业化了的人”,也有人称之为为“单向度的人”,“经济动物”或“科技动物”。我们认为,无论称呼如何,本质的缺陷是相同的,即作为人的发展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不同于马克思所说的由于体脑分工而造成的体力或脑力片面发展,而是一种新型的“片面发展”,它是由于人的素质要素中的某种更微细的部分被过分强化、而更多的其他部分被忽视而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它不是由物质生产领域的体脑分工掘成的片面性,而是由精神生产领域的分工导致的。因此,我们称之为人的“新片面发展”。 关于精神生产领域的分工也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当年著作中虽未展开论述,但他们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他们曾经指出,人终身从事脑力劳动中的一种专业,人也会成为“分工的奴隶”,“这只有用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已经占统治地位的分工来说明,它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中,只有少数人没有被它夺去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2页。)。可以肯定地说, 人的发展的这种片面性在当时远没有现在这么突出(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因此并未引起革命导师的特别关注。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总量的剧增,精神生产领域的分工也变得越来越细,它的负面影响比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提出这一问题时大大加剧,在我们看来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小觑的问题,而人的发展“新”片面性的消除不能没有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