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全球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环境教育问题也被一些国家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人们还只是从环境保护的意义上来认识环境教育的目的。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开始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环境教育问题,认识到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逐步开始了将环境与发展教育纳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正规教育到非正规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体系之中的一系列实践,努力培养人们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表明,通过环境教育,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能力,以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由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重视和加强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掌握环境系统的性质及规律,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环境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克服对环境冷漠无知的态度,确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观念的教育活动。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环境的忧患意识,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事关21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 1.高校环境教育是国家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 《全国环境教育宣传行动纲要》指出,要面向21世纪逐步完善中国的环境教育体系,进一步搞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高校环境教育在国家环境教育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重视和加强高校环境教育对我国环境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 2.环境教育是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题中之义 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是建立在学科教育基础之上的,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科学的学科课程体系至关重要。积极开展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学科结构,更新教材内容,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摒弃陈旧的思想,是培养造就跨世纪高级人才的重要基础。环境教育涉及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在高校中进行环境教育,不仅体现了现代科学和教育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更体现了现代教育实践中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环境教育是高等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大而言之,人类面临环境的挑战,环境问题超越地区和国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小而言之,克服日常生活中“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养成符合生态伦理观的行为方式,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是当代环境教育的主要特点。环境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二、高等教育中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 20世纪后期,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能够进入茫茫宇宙进行广泛的调查和探索。但是,迄今为止人类不得不承认宇宙中没有存在与地球相似的星球的迹象。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保护会议向全人类发出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忠告。这也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具体而言,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1.正确的自然观 联合国环境署等部门发表了一份题为《1996~1997年度世界资源》的报告中指出:全球都市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物质和社会生活环境,加快全球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罗马俱乐部的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原材料的使用量将以指数速度增长,不可再生的资源即将用尽。人们可能从未预料到,地球上的资源竟会出现短缺,就连人类的生存也要受到威胁,然而这确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土壤与人均耕地面积的锐减,水资源的日益紧张,森林的破坏与物种的灭绝,再加上日益严重的能源困境,这就是当代社会深切感受到的资源压力。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以“没有人类的劳动参与就不可能有价值”为由,断定环境是没有价值的。恩格斯在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观点时曾说道:“其实劳动和人及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一切自然物都具有二重性:其一,作为环境要素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起着稳定环境和平衡生态的作用,如水、生物以及空气、土壤、岩石等都具有稳定生态系统的作用;其二,作为资源被人们广泛地开发和利用。我们正视环境的价值,主要是要正视其前一方面的价值。 人类应确认生物和环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权利和地位,从而自觉地善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最主要的是改变自己的主体性立场。必须把人类自身的利益看作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放弃孤立地、主观地看待人类权利的态度。 2.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人类获得物质财富能力的增强,“消费主义”、“享受主义”越来越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一些人把所消费掉的东西的多少,消费水平的高低,看成事业成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人变成了消费机器。这引起了一些思想家的强烈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