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成长表明,导师的指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指导频率对论文完成周期的影响为例,经常得到指导的,其周期平均仅3.4年;三月接受一次指导的,为4.4年;一年以上才可能接受一次指导的, 则为5.8年。(注:符娟明,迟恩莲.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93)但近年来人们却对指导过程产生了困惑,这促使我们考察研究生指导过程的国际差异并试图为建构恰当的指导模式寻求参考。 一、引言:困惑种种 一些学生常常觉得导师的指导没起多少作用,似乎该指导的地方没有指导,甚至还能感觉到一些误导。尤其是硕士生,有的人毕业后还觉得当初不听导师的指导可能更好。 导师们也在反思。开设许多的课、讲授大量的内容、给予较多的指导与开设较少的课,只讲少量的内容、只给较少的指导,两者的实际效果似乎同样地不够理想。 研究人员则时常发现,由于招生数量增长过快、研究经费欠缺、论文选题不当等原因,“指导不足”已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注:谢安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3);符娟明,迟恩连.比较高等教育教程.原子能出版社,1990.249;刘保卫.对博士生学习年限的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2);李仲学.美国研究生教育动态及其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2))它表现为导师干预过多、误导或放任自流等现象。 研究生论文质量的下降、剽窃行为的增加、价值取向的偏差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指导不足”的客观存在。 看来,困惑是多方面的;而产生诸多困惑的原因又十分复杂。就导师而言,有的相信“无为而治”,有的欠缺指导能力或虽有能力却为追求别的利益而放松了指导;就研究生而论,有不服指导的,有素质太差的也有素质虽好却只把念书作为待业或职业升迁之手段而不求学术的。而从学理上讲,对“为什么而指导”、“指导什么”、“由什么人来指导”、“如何指导”和“给多少指导”等问题本身不加以探讨,则很难找到恰当的策略,产生困惑与怀疑便不足为怪了。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差异及其成因加以分析比较,以挖掘某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也许正好有助于减轻困惑。 二、比较:国际差异及其成因 研究生的指导是多种要素互动的实践过程,从指导客体(研究生)、指导主体(导师)、指导的周期或频率、指导定额、指导范围、指导的方式或模式、理念与结果等要素中,都能发现此过程所存在的国际差异。现以德、美、日、英四国为例加以分析。 1. 指导客体 对指导客体不同的入学要求,是构成指导过程及其国际差异的基础性要素,所以无论有无统一的笔试,各国对研究生的入学要求都很严格。 在德国(主要指原西德)的传统中,研究生教育具有对申请人无学士学位要求、无入学考试、无课程设置和无专管机构这“四无”特点。德国高等教育实行的三级学位制度比较特殊。第一级为文凭学位,三年制专科生和四年制本科生皆可获此学位。规定4.5至5年完成,实际上一般6年以上才完成。有的文科专业直接称此学位为“硕士”, 它被认为相当于英、美等国的硕士学位。第二级为博士学位,这实际上是德国唯一的高级学位,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德国的研究生教育。第三级为讲授资格学位,优秀的博士经考试获得此级学位才有在大学任教的资格,但它与国际上公认的学位并无对应者。在仅有的三级学位中不设学士学位。所以报考研究生时理所当然地不必具有它。而且报考者也不必参加正式的入学考试,文凭学位持有者一般都可以攻读博士学位。这与法国相似,报名者经教授单独面试后由教授决定是否录取。当然,各级教育之间的淘汰率还是很高的,其淘汰方式也很特殊:第一,本科的招生甚至都没有入学考试,学生在中小学就开始分流。第二,本科即文凭学位教育阶段淘汰率很高,平均达到20%~30%。第三,录取为博士生后仍可能被淘汰。经教授面试合格被录入研究所(即教研室)后,博士生边工作边准备学位论文,1至2年后被认为不堪深造,仍有20%~30%的人被淘汰。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则是多元化的。招生一般不举行全国统考,但却不能说它实行“宽进严出”,实际上其“进”和“出”是比较严格的,用“严进严出”来描述其指导过程似乎更为确切。在入学资格的审查中,各研究生院对报名者的专业志向、能力及品德诸方面都要进行系统而严格的审查。一般说来,兼备以下五项条件才能攻读硕士学位:本科毕业、2至3名教授的推荐、GRE (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有的学校无此要求)、导师面试合格、经学校综合评定决定录取。此外,各校视其生源状况还可能有更为严格的规定。有的大学要求本科阶段全部学习成绩的平均绩点不低于4;有的规定本科三、 四年级主修及相关辅修课绩点不低于3。博士生资格的取得也要具备五项条件:硕士学位、 成绩优良、初步具备科研能力、硕士生导师的推荐、口试合格。 在攻读学位期间,美国的研究生也有被淘汰的可能,但近年来对淘汰率的统计尚欠准确。80年代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淘汰率比较高,硕士生30%多一点,博士生仅3 %的人最终获得了相应的学位。(注:王秀卿,张景安.国外研究生教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18)另一种说法认为淘汰率并不高,淘汰只在预考中有可能。 除非自愿退学,“大致说,硕士100%,博士90%都能拿到学位”。 (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美国研究生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112 ~113)1995年的一种说法提供了博士学位的完成率:理工科为60 %~70%,社会科学为50%~60%,人文学科为40 %~50 %。 (注:J. B.Lapidus,P.D.Syreson, & S. R. Welch,Postgraduate ResearchTrai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n Research Training Present& Future,OECD.1995.pp.186~187)看来,淘汰率的高低虽然不易准确把握,但它的客观存在和倍受关注势必要求对研究生施以认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