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2.72;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5424(2000)01—0023—06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走过了近20年奋进的历程。进入新世纪将怎样继续发展?笔者认为:必须立足国情,根据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部署,吸收国际、国内私立教育发展的经验,科学地确立定位目标,选定发展道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策略。 一、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将在机遇和挑战中发展 面对21世纪,认清民办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以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姿态去迎接新机遇和挑战,将是求得其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机遇是什么?最大的机遇就是我国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新的世纪,为了提高综合国力,使我国进入世界强国之林,经济要持续发展,科技要不断创新,社会要全面进步。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把我国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他指明了教育在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基础和战略地位。就大学教育而言,许多专家提出“到下个世纪初全国在校适龄大学生的人数比例应从目前的7.6%(1997年统计)提高到15%以上”, 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期。这代表了当前主张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呼声,是同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需要相适应的主流思想。 发展高等教育最大的困难是财力不足。据统计,每个大学生每年运行经费需要1~1.3万元。如果达到高等学校适龄青年20%的入学比例,年招收大学生应达到250万人,在校学生人数1000万左右, 则国家每年要投入1000~1300亿元人民币的事业费。另外,至少还要投放2500亿建设费,如此巨大的教育投资,无论如何是国力不能承受的。 解决资金不足的出路何在?当然,要挖掘现有国立大学的潜力,提高办学效益;要向企业界和海外爱国华人筹集办学资金,同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但这些都还不能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在广大民众之中;放宽思路,大力改革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实行产业化运作。现在我国家庭储蓄额已达5万多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社会家庭积蓄支出的第一热点是供子女上学,约600 亿储蓄是准备用于教育的支出。这就为发展民办教育提供了足够生源并为筹集民间办学资金准备了实现的市场条件。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必然的。 这就是世纪之交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前景。 (二)既是机遇,又有挑战。能否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挑战的基本点,18年来,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得到发展,就是因为它培养了一大批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多方面的需要,缓解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矛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需要更多的思想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对整个高等教育包括民办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谁不能达到和它的教育任务相应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强一些,最终它就可能在社会选择中被推后或淘汰。问题的实质是办学实力,即综合教育资源的配置运作质量,如:有没有高水平的领办人?有没有高水平的教师?有没有良好的校舍条件、实验设备和图书?有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没有科学创新的管理?有没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建立之初基本上是从“三无”起步,因此,她充满活力,但缺乏实力。就是说,民办大学的起步,在硬件上存在着“先天不足”。谁能把民办高等学校资源实力问题解决好,谁就可能是胜者,就能赢得挑战,否则就很难生存。 这是迎接挑战的主要着力点。 二、进入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定位目标的选择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态中,为了确保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不可不注重积极地科学地确立相对平衡的定位目标。 今后10—15年,就总体而言,民办高等教育应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大多数民办高等学校的正确的定位选择,是决定发展道路之基点。当然,按照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事实上,也会有少数学校,在此期间进入普通大学的行列,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一批专业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层次。台湾的技术学院和研究所已经在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良好的实践经验。 高等教育向“广度”发展,建立一批应用型的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大批在行政、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这是一个宏大的任务。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高级应用型人才与高级研究型人才之比例应是4:1或5: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还很不合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不够,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时代召唤的。 近20年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也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才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在今后二、三个五年计划内,将民办高等学校的主流定位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上,并形成特色,与我国国情需求相适应,与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实况相衔接,顺理成章。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安其位、尽其能,就必定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大批技术创新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