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遵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并已取得显著成绩 世纪之交,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在这两大战略的推动下, 高等教育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 到1998年底,普通高校有1022 所, 本专科在校生有341 万人(其中工科135万,约占40%);成人高等学校有962所, 在校学生约280 万人;1998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生约1200万人次,历年累计毕业的学生约200万人;研究生在校生约20万人。在规模稳步发展的同时, 高等教育逐步确定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并在体制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 第一,加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办学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中央与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地方政府统筹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政府还大力支持距离相近、学科能优势互补的学校实行合作办学或合并重组;鼓励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与高等学校协作办学,从而使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 第二,多渠道筹措经费,增强高校办学活力 在改革中,我们逐步建立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目前,高等学校通过科技开发,发展校办产业,收取部分学杂费,争取社会捐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途径,筹集办学资金。 第三,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教育部门制定并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项改革计划设立了近1000个改革项目,包含各科类主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建,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等。通过该计划将编写出版1000多本反映21世纪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教材。这项计划的实施促进了高教界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新的教育理念逐步确立。 为了改变高等教育中曾经广泛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于薄弱的人文教育和明显的功利主义状况,整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都得到重视,教育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这项工作经过几年的试点,已明确了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并已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目前正将这项工作推广到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力争在几年内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三方面取得明显改观和提高。 为了确保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还逐步建立了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组织专家陆续对新办的本科院校进行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对办学时间较长和基础较好的院校进行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对其它院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价。 第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了较大的发展。20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近34万人,分布在103个国家和地区; 累计接受了30余万名各类来华留学生;从70多个国家聘请了近13万名文化教育方面专家来华工作;仅教育部直属45所高等学校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就有1000多个,出席国际会议、应邀来华参加国际会议的专家人数都在不断增加。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我们广泛地吸取了国外大量有益的经验,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21世纪将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世纪 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人类和社会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所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 我认为,21世纪将是高等教育与社会更加紧密结合的世纪。 在21世纪,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高等学校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加强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中国政府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采用多种形式,使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提高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实用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都要求高等教育与社会要更加紧密结合。 我还认为,21世纪将是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世纪。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产品的丰富多样,质量将取代数量,成为价值取向的决定性因素。从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质量就是生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 我国在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时,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就要求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继续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他们跨学科选修课程,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