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 (2000)01—0040—04 人类即将走过充满巨大变革的20世纪,迎来充满无限生机的21世纪。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曾提出一个高角度的立意,即要把体制、结构更加合理,水平、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中国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各国政府及有识之士都在探讨未来世纪世界发展的前景及本国所采取的战略和策略,其中关注的焦点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界以及政府关注的热点,因为它是未来世纪国力兴衰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科技的全球化以及政治的多元化发展使各国间的综合实力竞争日益激烈,在国际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中,各国高等教育也随之经历着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迎接来自全球和各个方面的挑战是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 高等教育的变革是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相伴随的。从世界范围看,影响高等教育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国际格局的变化。20世纪后期,世界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国家目标,力图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确定自己的位置。美国极力维护自己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在努力跻身于世界政治大国之列;中国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做超级大国,但在世界上要有所作为。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国家间既相互合作又激烈竞争的局面,使世界高等教育的开放和相互渗透交流的国际化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呈倍增长趋势,二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整体化趋势,三是向市场转化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和相互推进是全方位的,高等教育领域不断改革的目的在于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以此强化高等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第三,信息社会数字地球的出现。目前信息产业已达到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40%~60%(注:经合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M].1996.),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不断推进信息社会的形成,信息社会给高等教育提供的发展机遇是巨大的,同时它给世界高等教育带来的观念更新和知识老化的加速是难以想象的。第四,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让世人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取决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世界各国已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其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第五,终身教育社会的出现。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终身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且成为一个人类塑造自身、完善自身的社会潮流。它已从终身教育演化为一种终身学习,影响和推动着世界高等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结构周期的整体改革。高等教育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潮流的中心地位,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振荡对它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刻的。 高等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改革。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体动力是多方面的,但下述三点却是根本性的、内在的。 1.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趋势。1994年日本政府就已开始把“教育适应国际化的需要”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1992年美国提出“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所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指的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近年来以学生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和教师的国际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科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各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2.社会对教育产品需求的变化。20世纪后期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全球化愈演愈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社会以及整个大学生群体,对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呼声愈来愈高,它自然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动力。 3.高等教育自身管理机制与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不适应。高等教育要成为跟上和推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力量就要改革,革除与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不适应的观念、体制、模式和方法并使之相适应。 邓小平同志1978年就提出要“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这就是说,培养人才是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职责。我国要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领域取得应有的位置,就应创建与这种需要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美国三大科学咨询团体提出的一份报告认为,许多学生毕业后无法从事有关新技术和新工业、全球性市场、加剧的经济竞争、公共健康的需求和环境恶化等方面的职业。报告中提出,长期以来的美国教育体制应当加以改变,要培养出“多面手的科学家”,而不是仅有狭窄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对人才规模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通才”的培养模式。一个主修数学的大学生可以转修工商行政管理课程,或者修数学课时加上工程课,使他学会如何设计桥梁。在新兴的亚洲工业国家也提出了从培养“专家”到培养“杂家”的教育思想。学法律的学生可以去学行政学,学电脑的学生前往美术学院学习美术设计。“通才”教育不仅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促进了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推动着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不再是仅仅教授知识、研习理论的殿堂,而是对社会的需要的人才进行塑造、熏陶、完善和再造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