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认真学习了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后,感受颇深,深受教育。江泽民同志把抓好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提到了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战略高度,这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教育领域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已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方向等深层次问题,其实质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复杂环境里,如何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要靠端正教育方向,明确教育思想来解决,首先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当前不正确的教育观念,突出表现在成才观、质量观、价值观和教育实践观上。 1、关于成才观。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式各样的建设人才, 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创造了客观条件。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世纪来临时,知识的巨大威力,知识分子的重大作用日益显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社会、家庭“望子成龙”的心理扭曲变形,压力越来越大。上大学——上名牌大学——上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成了千万学子的奋斗目标和唯一的成才模式,从而造成了千军万马争走独木桥的不合理现象,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鼓励青少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崇尚知识,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是对的,但是仅仅学习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锻炼成长;鼓励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成才是对的,但不能把上大学、上名牌大学视为成才的唯一途径和选择。教育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客观要求,所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为青少年的成才提供了更宽广的天地,青少年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成才,只要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实践技能奉献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就能成才,就是社会主义的人才。这就是反映时代特征和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大“人才观”。所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社会都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并通过深化改革,在政策导向和人才的评价机制上以相应配套措施不断强化这种大“人才观”,从而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 2、关于质量观。长期以来,我们重视教育的质量,质量意识强,这是好事。但是在对教育的质量,对学校的质量,对人才质量的认识与评价上,却存在着一些偏差。在中小学质量标准问题上的片面性表现在,对学生以分数高低排名次,对学校以升学率多少论质量……这是导致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在大学质量标准问题上的片面性表现为:对学生考试成绩高低看得过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创新意识、创业精神重视不够;对一所大学的质量评价,一些看得见的硬指标,如博士授予点数量、院士人数、重点实验室数量等等被看得较重,而对毕业生质量、学校的学风、校风、校园文化、师生员工的整体凝聚力等等则反映得较少。在对人才的质量标准上,也存在着片面性,我们往往以考试成绩、名次、文凭、学历、科研能力与水平等为主评判学生的质量高低,而对学生的人格因素、敬业精神、实践能力等重视不够。在对整个教育的质量标准评判问题上,我们往往只从教育系统自身因素如产出产品——人才的数量、规模等来评价教育的质量,而忽视了教育是否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教育是否积极促进现代化建设这个更为根本的内容。这种质量观既没有体现教育的本质,反映出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综合实力(如学校的凝聚力、办学水平和质量等),也无法反映出人才个体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实践能力等等往往被忽略),所以它是不科学的质量观。它脱离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背离了党的教育方针,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在我校100周年校庆前夕, 在接见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时强调指出,我们的经济工作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大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总书记的这段话对于我们正确确立教育的质量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方向,需要我们深刻地反思并清理长期盘据在我们头脑中的种种不合理的质量观,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立足于改革开放的现实实践,从能否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出发,着眼于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科学的质量观,推动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3、关于价值观。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影响, 我们在教育的价值观上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在人的价值观方面,学生在校时往往以追求成绩、学历、学位为最高价值,毕业时又以待遇高低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缺乏为祖国建设努力奉献的价值理想与追求。在教育价值观上,中小学教育以追求高升学率为价值目标,大学教育则以智能因素为主要价值尺度,如此等等,忽视了教育作为提高全体国民综合素质的社会价值。在这种错误价值观导引下,使教育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好学生”因不堪忍受重负杀母事件以及中学生因勒索钱财乱刀砍死同学等触目惊心的事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痛定思痛,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下确定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们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从科教兴国和振兴中华的战略高度去重新思考和认识教育的价值观,以便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成才观、质量观、价值观等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有它的历史原因,也有客观现实原因。从历史上看,“文化大革命”中“读书无用”形成风气,知识、知识分子受到践踏,“专”被视为“白专道路”予以批判,“红”取代一切。十年浩劫结束后,为了扭转这种风气,恢复了高考,突出了对知识、能力、成绩等智力因素的重视,这是必要的,但在执行中往往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只看到一个方面,看不到另外一个方面,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形成了不全面的成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 从客观现实方面来看,近年来我们在成才观、质量观、价值观方面所出现的偏差也是种种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矛盾的观念表现。例如在成才观方面,过去由于经济结构单一,人们往往认为只有上大学到国有单位、企业工作,才算就业,现在,由于经济结构复杂多样,就业渠道多了,门路更广了,所以成才的观念势必要变,但由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下岗问题十分严峻,因此在成才观上又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困惑。在质量观和价值观上所出现的重智力因素轻德育,重待遇轻视责任与贡献等偏差,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虽然在理论上我们不乏对“质量观”和“价值观”有一些深刻、独到的认识,但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市场经济的强劲利益导向造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惯性,使得我们对教育的现实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包括经济的和舆论的)方面自觉不自觉地过于偏重智力因素等指标,这对教育和学校的影响很大,在这种社会心理和氛围影响下,人们自然会形成重智力轻德育的质量观和重待遇、轻贡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