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最后一刻。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人类对教育的跨世纪意识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明确而强烈。经教育部批准,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99中国南京“大学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于1999年12月7日至10日在南京召开。 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大学领导、高等教育专家、学者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世界银行贷款组官员、教育专家汉纳博士,德国教育专家齐勒教授,加拿大教育专家怀特教授也专程赶来参加会议。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发来了“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书面讲话。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提高质量: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围绕这一主题,会议集中研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质量标准多样化: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与会者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题,既十分必要,又非常及时。一方面,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归根到底体现在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上。“国运兴衰,系于教育。”21世纪中国能否实现文化复兴、民族腾飞和国家昌盛,能否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关键取决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质量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生命线。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追求。另一方面,21世纪初中国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任务。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要达到15%左右,为此,高等教育规模将会持续扩张。高等教育大众化会不会降低质量?如何看待大众化与高等教育质量?这是人们普遍关心又十分担心的问题。 有的学者指出,质量关乎高等教育的生命,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放松质量标准。忽视质量,高等教育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与会学者们对当前有些地方和部门过分追求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经济作用,把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刺激消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的产业化观念与作法表示怀疑和忧虑,认为这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最终将会把高等教育引向发展的歧途。与会学者们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单纯的数量指标,大众化同样需要质量。因此呼吁:质量意识要升温,必须以质量求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虽然不单是数量指标,但是,数量增长却是大众化的外在特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即数量增长必然导致高等教育体制、结构、功能、质量、学术标准、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单一的学术性质量标准已经不适应于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必须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与高等教育内部的目标、任务、结构和功能的分化与多样化并行的。有学者认为,质量观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不要质量。质量是相对于培养目标与规格、任务、职能而言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任务、职能不同,其质量标准也就应该有所不同。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其培养目标与规格、任务和职能是不同的,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也是不同的,不能机械地进行比较。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学术性高等教育与职业性高等教育是不同形式、不同类型和不同职能的高等教育,有各自的目标要求与质量标准,相互不具可比性。 与会学者们指出,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中,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片面地用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精英高等教育学术标准的主体)来衡量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质量标准,从而指责高等教育大众化降低了教育质量;另一种则是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盲目向本科教育看齐的攀比心理。如此一来,受实际办学条件的影响,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理论水平不及本科,应用技术与实际操作技能又不敌中专和职业高中,导致这类学校既无质量,又无特色。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单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所以,当务之急是转变传统单一的质量观念,树立多样化质量观念。高等教育要各自分工明确,过去讲依条件定发展,现在应该提倡以层次、类型及其各自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任务和职能确定质量标准,以此规范办学方向。普通高等学校,其质量标准主要是考察所培养的人才的理论水平或学术水平;专科高校、职业高校,其质量标准则主要是看所培养的人才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技术和能力我们既需要精英高等教育,要建设一批学术水平高的大学,培养一批学者、科学家和各学科领域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增强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潜力,力争在世界科学与文化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更要加快建设一大批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一大批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等等。 有的学者还指出,高等教育质量不仅是多样的,而且也是全面的。质量既表现在教育的最终结果,即其“产品”——学生的素质上,又表现在完整的教育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如师资、投入、管理、教学、研究、服务等等。只有这些因素各自具有质量并且相互配置合理有效,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无疑,多样化和整体化的质量观,为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提供了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