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很快,基本上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步,其中少数年份甚至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1992年到1998年期间,普通高校在校生增加123万人,增长56.4%,年递增7.7%。1999年国家原定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131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增长20.8%,这一增长速度已是国家安排的高教发展较快的年份;6月份,为了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尽快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定,普通高校实际招生规模达到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近51万人,增加47%;预计在校生达415万人,净增76万人,增长22%。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深得人心,是非常正确的。 一、高等教育扩招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首先,体现了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奠定了基础。据测算,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10.5%,预计到200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可以超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毛入学率达到11%的目标。 其次,尽可能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报考人数为341.8万,预计录取率为49.2%,比1998年提高约13个百分点,使得1999年普通高校的考生升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 第三,推迟了就业,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提高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据估算,199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约为280万,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为261万,其中有60-70%的毕业生进入了普通高校学习,其余的和一批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成人高校、军事院校、民办高校就学,或参加了自学考试。应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批高中毕业生都能够接受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上大学难的状况已经扭转。 第四,对于拉动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支持高等教育的扩招,1999年国家在发行的国债中拨出近15亿人民币专门用于扩招学校的基本建设,这是我国发行的国债第一次用于教育,虽然对解决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是“杯水车薪”,但确实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由此带来的配套资金近40亿,隐性投入将更大。高校的基本建设和教学设施添置等带动了一定人力、物力的投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高校办学条件和经费紧张的实际情况,国家允许高校收费标准可以根据培养成本的变化和当地民众的承受能力适当提高。据了解,50%的省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收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 第五,有效地促进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得到各级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去年10月底,国务院在上海市召开了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议,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后勤改革的进程。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对高校后勤改革予以高度重视,一些地方已经率先行动,后勤改革已经初见成效。许多银行和投资者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也看好教育这块既稳定又保险的投资领地,主动与学校联系、愿意为学校发展提供建设贷款或投资。据了解,部分省市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和银行贷款得到的高校发展建设的资金是十分可观的,江苏省今后五年将得到30多亿元;湖南省2000年将扩大200万M[2]校舍建设,今后五年将采用学校贷款,省教委还息的办法贷款15亿元,用于学校建设。 二、正视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不能否认,1999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最大的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办学条件已经到了全面饱和的地步。一些高校学生宿舍拥挤、破旧、简陋;大多数高校基础设施老化,供电、供水、供气设施因资金短缺而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隐患;高校教学用房、图书馆和仪器设备、食堂和浴室极为紧缺,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此外,一向被社会认为潜力很大的师资也已经处于全面紧张的状态。1998年,我国的师生比已达到1:11.6,与国际相比为较高的水平。师资已经处于紧张状态,结构性的短缺更加明显。 1992年以来,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为了满足社会对高教发展的需要,尽最大可能地扩大招生,使得普通高等学校连续8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特别是1999年又进一步采取措施挖潜,在校生比1992年净增197万人。高考的录取率由1992年的27.5%上升为1999年的49.2%,提高近22个百分点。但是,高等学校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大批高校办学条件严重不足,超负荷运转,学校拥挤不堪,学生对办学条件不满的情绪在增加。据测算,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经超负荷133万人,占全部在校生的31%(折合在校生,下同),1999年达到40%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瓶颈”。 目前,“科教兴国”的发展方针已经得到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据了解,在中央、国务院的带动下,全国有18个省市教育投入在正常经贸和投资的基础上持续5年,每年增加1-1.5%,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中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