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豪华阵容” 去年底,中美两国的大学校长们聚首哈佛大学,畅谈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方与会代表以原北京大学陈佳洱校长为协调人,包括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上海交大校长谢绳武,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西安交大校长徐通模,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美方学校代表为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校长阿尔伯特·卡内赛尔,弗吉尼亚大学校长约翰·卡斯廷,杜克大学校长南尼尔·寇亨,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查尔斯·维斯特,美国大学联合会主席尼尔斯·哈斯默。 这次中美大学“超豪华阵容”聚会的构想可追溯到1998年3月陆登庭教授访问北大时。他在对北大师生的演讲中说:“我们双方的大学和社会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有许多仍需彼此了解的地方,但同时我们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这些共同之处中,最重要的一点也许就是我们都坚信教育的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兢兢业业的学习,可以对我们生活的社会作出贡献。”正是对于教育力量的景仰和期许,促成了这次跨越四海、富于开创性的聚会。 21世纪高教的三大议题 本届论坛的议题共有三个:第一,研究型大学的宗旨和结构。第二,21世纪研究型大学的研究议程以及外部关系。第三,大学的财政预算以及人员招聘。 美国大学公认的教育原则和价值观念有三:一是教育的绝对价值——教育能够使个人得到更多发展机会,发挥能力,为社会服务;在没有世袭贵族体制的美国社会,教育也是一般人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二是教育的使命——保存知识、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三是大学教育不仅使个人走向成熟、获得成功,还会促进学校为社区作出贡献,与社区的价值观相融合。 陈佳洱说,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有力地影响了人们学习、工作和思考的方式。国家强调“科教兴国”、“知识创新”,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应当成为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基地。大学应该成为国家的思想库,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同时,大学也应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发展的有效力量。 教育的宗旨:塑造“完整的人” 中美校长认为,在教育中需把握深度和广度的平衡,既需掌握专业知识,还应有广泛的知识基础和价值观,这是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目前美国的部分学生和家长为谋职便利只注重专业教育,却忽视了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美国社会普遍认为高等教育至关重要。同时,人们希望大学更具批判性和怀疑精神,成为引领整个社会观念和风尚的文化力量。 中方大学校长谈到,过去中国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应试教育,教师力求将自己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尚未达到使个人获得发展、成熟的目的。陈佳洱提出,教育的使命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教育不同于训练,教育旨在塑造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度责任心的更完美的人。在这方面,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会学生自学和发问,所谓“求学问,需学问,不学问,非学问”。 中美学生的“文化差异” 哈佛大学中20%的学生有中国血统,他们在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陆登庭校长注意到一个问题:华裔学生在学习中较少发问,但他们大多会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探讨,提出的问题往往很有创见。他分析说,有的华裔学生可能不适应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学业,也不妨碍他们融入美国大学的各种社团和组织。 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大学校长论坛上列表对比中美两国学生的特点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认为中国学生受到严格、坚实的训练,兴趣集中于相对较窄的领域,谦虚而循规蹈矩,小心谨慎,缺乏自信,被动;而美国学生接受的是不规范的训练,随心涉足宽阔领域,兴趣广泛,勇敢、自信、主动。这张对照表在此次论坛中引起与会大学校长的强烈兴趣。 中方大学校长们更关注如何学习美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撞击下,在中国的土壤中建立中国自己的大学。潘云鹤校长说,学生特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要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汲取各自的优点,就要有一个国际化的校园,一种多元文化交融的氛围。 哈佛校长认为,学生的进取心、创新性与社会、家庭有关。应该注意,创造性的魔盒一旦打开,形形色色的质疑都会随之而来,有些可能不为社会承认,甚至带来混乱。 美国大学联合会主席哈斯默先生提出,文化有差异,学生有差异,但重要的是如何在差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双赢模式:“哑铃式的基地” 陈佳洱对高校教师向企业及其他学校的流动持乐观态度。他说,这种流动从长远来看也带来回报:教师经常会回到学校,建立一种“哑铃式的基地”,即一头在国外或企业,一头在学校,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与会中美大学校长都强调了师资对于大学举足轻重的意义。当人才流动成为大势所趋,而薪金、工作环境、科研设备、地域等综合指数又有力地左右其流向时,大学在教师的聘用上面临着企业和国内外其他大学的激烈竞争。 美国大学校长普遍认为大学提供给教师的待遇应反映出社会的供求需要,并时刻保持灵活性。哈佛校长和MIT校长还特别提出,有一部分学者以教育为使命,喜欢大学的气氛,喜欢与学生交流,而大学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样一批教育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