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G64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奇迹,民办高等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纪之交,民办高等教育怎样走进21世纪,这是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和重大的问题。 一、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长期不复存在的民办高校,在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1978年,我国第一所民办高校——湖南中山进修大学(原中山业余大学)成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7年底,我国共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74所,其中经教育部批准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高等学校22所,教育部批准的文凭考试的省、市有试点学校157所,各省、市批准的民办高等非学历教育机构1095所。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重新崛起于80年代的计划经济背景下,主要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给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机会。从本质上讲,民办高等教育的崛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有识之士利用开放环境和政策,把握住了历史提供的第一个机遇。 人类社会即将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现状将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机遇。此次机遇将是一次真正的机遇,它与前次相比,给民办高等教育提供的空间更为广泛,它是民办高等教育在21世纪得以更好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们之所以认为民办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中国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的认识:即高等教育民主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的兴起。民办高等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也可以说是唯一选择。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都在不断地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教育思潮。任何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的出现都反映着社会的进步,深深地印刻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烙印。18世纪末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在西方的确立是机器大工业发展的产物,20世纪初社区学院在美国的诞生是美国社会发展的使然,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现代社会知识不断膨胀与加速发展的结果。教育的每一次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都能够在教育机构的革新上找到它的痕迹,教育正在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所以,联合国人力发展项目在90年代初首次推出新的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标准,除国民生产总值外,教育、生活质量等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状况的指标。世界银行1991年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单以国民生产总值规模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时代已经结束。1991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标准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16项二级指标共同构成,其中教育占16项指标中的3项。据悉,该指标体系准备增加3项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指标,即人均受教育年限、青壮年文盲率和个人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如此看来,在19项二级指标中,有6项直接指向教育。这就是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并不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一种选择,而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选择,它并不是高等教育自身的一种主动选择。人类社会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选择,自然地把高等教育的扩展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到社会的前沿。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一种准备。知识经济理论的提出,正促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审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正逐渐认识到,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既表现为一种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同时也表现为一种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在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两者之间并且日趋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缩小和消灭经济差距和技术差距,不仅需要从经济本身着眼,更需要长远的目光,从消灭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的维度入手。就世界范围而言,知识差距和教育差距的表现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因此提出了“高等教育差距”的概念。总的看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世界银行在1998年发表的《知识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全球知识爆炸的今天,各国应缩小知识差距,否则穷国将被更远地抛在后头。报告认为,缺乏自然资源的香港等亚洲“四小龙”国家,经济成功的一大经验就是注重知识和教育,这些国家在从发展中经济进入发达经济之前,它们的儿童入学率已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它们在高等教育方面甚至超过了部分工业国家。知识经济正呈现出教育经济、学习经济的基本特征,知识经济势必对高等教育提出一种更高的要求。人才和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准备,这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 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教育活动的需求与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矛盾变得愈来愈加尖锐,这种矛盾直接指向高等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只有6%,仍然属于精英教育水平。然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却日益强烈,中国正面临着是否走大众化道路的抉择。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对中国各个层面的渗透,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表现得更为强劲,中国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潜在能量以及蕴藏在社会中的教育激情还远远没有达到它的高潮。但是,这种高潮或迟或早终究会体现出来,并且只能是愈加强烈。 有人担心我国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会造成社会不平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会发生倾斜。我国高等教育自实行收费制度改革以来,确实出现一批贫困生和特困生。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识,在这一背景下,即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仍维持目前的水平,贫困生的问题仍然存在。反过来是否可以问,把那些有能力上学的人拒之门外,是否就体现了教育的公平问题。因此,贫困生问题与收费制度并不构成天然的联系。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增加投入以及在贷学金、奖学金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改革,以解决贫困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