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已列入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作为该计划第一项启动项目,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00篇已经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公布。我们对首届参评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初步分析,希望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采取措施,提高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一、评选标准、评选过程、评选结果 1.评选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从选题与综述、论文成果的创新性、论文体现作者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来考察论文的质量,并以此作为论文评价的主要指标。 根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两类评价要素如表一。
2.评选过程 首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过程分为学位授予单位推荐、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初选、全国范围内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和专家会议审定四个步骤,并设立了为期两个月的异议期。 本次评选对象是全国所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1995年至1997年期间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共计16700余篇。有毕业生的24个省、市、自治区共初选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59篇。这559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科分布见表二。 表二 初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科分布 学科分类 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合计 初选篇数 92 136 22420 87 559 占总数比例(%) 16.424.340.13.615.6100.0 注:文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和管理学学科门类。 对初选出的559篇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范围内聘请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议。每篇论文聘请5名专家独立评议。为保证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对返回评价意见表少于4份的论文,又再次聘请专家进行评议,使所有参评论文均保证至少有4份专家评价意见表。在评价意见表中,不仅请专家对七个二级指标给出评价分数(百分制)和定性的总体评价(分为“特别优秀”、“优秀”、“一般”三个档次),还请专家给出了具体的综合评价意见。 3.评选结果 1999年6月16日,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汉语变调构词研究》等100篇博士学位论文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论文的学科分布为:文科17篇、理科30篇、工科40篇、农科3篇、医学10篇;单位类型分布为:高等院校75篇,科研机构25篇;地区分布情况见表三。 表三 获奖论文地区分布情况 省市名称 初选 获奖 省市初选 获奖 省市 初选 获奖 篇数 篇数 名称篇数 篇数 名称 篇数 篇数 北京市18045 上海市7614 湖北省 405 天津市17 1 江苏省46 7 广东省 162 内蒙古1 1 浙江省21 4 重庆市 92 辽宁省20 5 安徽省 6 1 陕西省 344 黑龙江省 22 6 福建省 5 1 甘肃省 72 二、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初步分析 这次参加全国评选的559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布在12个大门类,74个一级学科,覆盖了目前国内培养博士生的绝大部分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些论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特点,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专家对参评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 (1)总体定性评价。同行专家通讯评议是论文评价最重要的依据。对559篇论文共返回2698份评价表,专家给出的定性总体评价统计结果见表四。 表四 总体评价统计表 总体评价 票数 百分比 特别优秀 49718.4% 优秀1460 54.1% 一般74127.5% 合计2698 100% 从表四可以看出,有72.5%的专家,认为参评的博士学位论文为“特别优秀”或“优秀”。这说明参评论文的总体水平是好的,但被认为“特别优秀”的论文所占的比例比较小。 (2)分指标统计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对2698份评价表的7个二级指标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博士学位论文各个方面的相对水平,进一步考察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特点。我们将7个指标的得分,分成三个分数段进行统计分析,得分低于75分为低分数段,90分以上为高分数段。各指标的得分分布情况见表五。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各项指标在低分数段的比例均小于15%,说明参评的559篇论文的总体水平得到专家的肯定。但在高分数段的比例均未超过50%,说明获得专家一致肯定的论文不多,这与专家定性总体评价是一致的。 从各项指标在三个分数段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各个指标的相对水平。表五中,论文反映出的选题意义和科研能力两项指标评价最好;而表征创新性的理论方法上的创新和创新性成果及效益两项指标得分在低分数段(<75分)比例最大,在高分数段(>=90分)比例最小,说明创新性是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