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别敦荣 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的规模,在绝对数上已经接近700万人(包括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在校生,不包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非学历培训生源),可以说,在数量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之一。这一伟大成就足以令我们感到骄傲。然而,我们实在无法从心底里骄傲起来,因为,在世界著名的高水平大学中,我们还看不到我国大学的名字;我国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科在世界高等教育中还称不上优秀;我国高等教育不论是结构还是人才培养规格,都还远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需要。因此,巩固高等教育大国地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们所面对的首要问题仍然是数量问题。尽管从在校生的绝对数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是,若从适龄人口入学率和每10万人口大学生数看,我国都处于世界很低的水平。加上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的规模只在最近几年才跃升到世界前列。历史的欠帐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大国地位基础十分薄弱。解放以来,我国仅培养了2000余万大学毕业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国民素质还有待大幅提高,高等教育在规模上还必须有较大的发展。从去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驶上了快车道,扩招幅度较大。为实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左右的发展目标,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速度,扩大招生规模,仍将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主旋律。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创办世界一流大学。80年代初期高教界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设想。世界一流大学既是高等教育强国的象征,也是一国国民素质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中,有两种典型倾向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一种是急功近利,试图一夜之间树立起一批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关起门来自封的,而是在长期的国际学术交流中为人所公认的。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类院校间平等自由的竞争。院校间的学术竞争是高水平大学成长的动力之源。创办一流大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建设发展过程。因此,寄希望于三、五年出现奇迹,是不切实际的;第二种是片面认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只要增加拨款就行了。不可否认,办学经费紧缺是制约我国大学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主要障碍,政府必须大幅度地增加高等教育拨款,改善大学办学条件。但是,另一方面,还应当高度重视束缚大学学术水平提高的各种制度因素。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套大致相似的办学和管理制度,尤其是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不但学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而且教师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权利。我们在改善大学财政状况的同时,还应当加大各种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力度和步伐,建立一整套有助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规范。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既定方针。实现大众化的需要很容易使人误以为我们只需要重视本科及其以下层次的教育,而可以忽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实际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程度越高,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就显得愈益重要。传统上,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为高等学校培养师资。高校师资队伍的硕士化和博士化工程又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生教育为高校培养师资的功能。尽管近年来毕业研究生到非教育部门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不仅数量上太少,而且质量上学究气过重。研究生教育应当树立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深、精、尖各种专业人才的办学观,加快发展速度,使毕业研究生成为社会各行业的精英人才群体,成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和潮流的拓荒者。为此,要有一批研究生教育大学,这些学校的主要教育任务就是进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以这些学校为龙头,形成研究生教育的群体(集团)优势;其次要转变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彻底摈弃那种以本科生教育模式(实际上在本科教育中也应当进行改革)培养研究生的陋习,在研究生教育中大力倡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创新教育的示范工程。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解放高等教育生产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没有哪一所高等学校不为办学经费的匮乏而发愁,没有哪一所学校不为师资的短缺而焦虑,学校的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等各种资源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状况之下。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解放高等教育生产力,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大规模地增加教育投入,缓解高等教育各方面条件的紧张状况。大规模增加高等教育投入,一靠政府,二靠社会。所谓靠政府,就是既要求政府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同时又要求政府从制度上清除阻碍高等教育筹资的各种障碍,如有关两级办学、两级管理的制度,就极大地束缚了地方各级政府举办和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应当予以废除;再如,工商企业税后捐款问题,就严重限制了工商企业向高等学校捐资助学的热情,必须制定相关规章鼓励社会各界资助高等教育的发展。制度的改革无疑能够调动全社会助学的积极性,也是解放高等教育生产力;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条件的综合使用效率和效益。发挥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主要是要破除各高等学校之间壁垒森严、画地为牢的“门户之见”,在各级各类高校之间建立学分学历互认、课程通选、教师互聘的资源配置机制,使各高校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专业,办出特色,从而达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总体上的优势互补、结构最佳、效益最高、效益最好。